今年1月,國務院出臺了國發2號文件,給貴州和榕江縣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面對新機遇、新任務、新挑戰,榕江縣站在發展的前沿,站在時代的高度,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發揚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的“三敢”精神,大干快上、進位趕超,加速經濟社會發展。
搶抓新機遇 謀劃新思路
國發2號文件出臺后,榕江縣進一步深化縣情認識,審時度勢,背靠貴州,面向廣州,跳出榕江看榕江,跳出貴州看榕江,把榕江置于國家的發展大局來思考,置于珠三角大區域來謀劃,提升發展理念,創新發展路徑,明晰了“搶抓‘兩高’機遇,壯大縣域經濟,建好一座城市,促進全面發展”的發展思路,重點推進工業強縣和城鎮化帶動兩大戰略,堅持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同推進,力爭在工業發展、園區建設、縣域經濟、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環境實現“五突破”。在此基礎上,緊密結合實際,研究制定了《榕江縣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實施方案》。同時,敢于謀劃項目、善于謀劃項目,在項目編制上緊緊立足自身特色和優勢,建成了5大類262個、總投資462億元的項目庫,策劃了8大類重點項目,啟動了12個專項規劃編制和9個重大專題研究,成立了37個重點項目指揮部,擬定了46個重大項目,總投資達70多億元,分別由縣級領導掛帥,對重點工作倒排工期,實行工作倒逼機制,全力推進重點工作和重大項目的建設。
發揮新優勢 推動大發展
國發2號文件明確指出:支持黔東南榕江蔬菜等批發市場建設。按照國發2號文件對貴州和榕江的戰略定位及空間布局,充分發揮榕江獨特的區位優勢、比較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立足長遠,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節奏,全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一是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在發展縣域經濟上實現新突破。按照“一中心三組團”的總體布局,舉全縣之力,科學規劃了 30平方公里工業園區,實施了10平方公里核心區建設,著力加快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服務能力建設和1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建設,重點實施好“三通一平”,建成園區的主干道和重要路網。目前,儲備工業用地4000畝,園區企業已達33家,已投產企業19家,在建企業11家,擬建企業3家,總投資達40億元,全面達產后預計年產值95億元,年創稅5億元,力爭把工業園區打造成為貴州東南部重要的工業園區。堅持“以資源扶產業,以產業促發展”,大力發展資源型工業,著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和發展優勢,突出以加工制造業作為主攻方向,不斷發展壯大木材加工、民族風格建材、裝備制造、旅游商品和工藝品加工、制藥等門類齊全的大產業。把招商引資作為推進工業化的第一手段,創新招商方法,組織縣四大班子領導帶隊分赴經濟發達省市開展新一輪招商引資活動,不斷完善縣級領導帶隊招商的新機制,定責定人,定目標和任務,把項目合同履約率、資金到位率、開工投產率作為量化的目標任務,把簽約項目變成合同項目,使項目真正落地,形成更多的實物工作量。以珠三角為參照,充分發揮投資“洼地”的作用,積極承接東中部產業轉移,千方百計引進一批省內外有實力的戰略投資者到榕江投資興業,把榕江建成珠三角產業轉移承接基地。
二是大力推進城鎮化帶動戰略,在提高城鎮化水平上實現新突破。圍繞“區域性重要的中等城市”建設目標和“十二五”期末達到撤縣建市的要求,把城市建設作為壯大縣域經濟的增長極,推進城市建設與旅游建設、產業建設融合發展。根據榕江城市的功能定位,高起點、高定位、高標準做好城市建設長期規劃,統籌推進產業規劃、產城規劃、園區規劃。
完成了第三輪《榕江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榕江縣城市總體規劃修編(2010-2030)》以及19個鄉鎮的總體規劃和96個行政村的村莊規劃,積極推進村莊規劃全覆蓋。城市規劃總面積56.4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設用地29.2平方公里。縣城近期2015年12萬人,遠期2030年20萬人,遠景30萬人。按照“以縣城為中心,向南北兩翼發展”戰略,建成了東濱江大道、榕江大橋、老城改造、體操綜合場館、青少年活動中心、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城南城北新區開發,積極推進老城改造工程,著力抓好棚戶區改造、黎榕路改造、東一環道路、城北新區中心大道、濱河路、行政中心、會展中心、紅軍廣場、高速路至縣城道路、三角井進城道路、縣城4萬噸供水擴建工程等,做大城市規模,擴大城市容量,提高城市承載力。把城市建設作為最大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三寶千戶侗寨侗族文化大觀園,興建一批星級賓館,推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積極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構建以縣城為中心、中心集鎮為補充,交通干線為軸線,梯次相連、功能互補的城鎮體系,力爭“十二五”期末實現撤縣建市目標。
三是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在農業結構調整上實現新突破。圍繞“三化”興“三農”,以產業化提升農業、以工業化致富農民、以城鎮化帶動農村,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按照建設“綠色生態產業大縣”目標,實施了10萬畝果品、10萬畝蔬菜、10萬畝優質米、10萬畝竹筍兩用林基地建設,通過開展農村土地流轉試驗試點,建成了5000畝標準化商品蔬菜基地,產品直銷香港市場,促進了農業增效、農田增產、農民增收和“農企雙贏”。同時,大力發展葛根、小香雞、油茶、獼猴桃等特色產業,形成了一批區域特色鮮明、規模優勢突出,產品品質優良的特色農業示范基地。大力發展龍頭企業,發展了盛泰、豐源、山農等一批現代龍頭企業。大力培育農產品專業協會和經紀人隊伍,培育了春暉等27個農業專業合作社,“薩瑪牌”蔬菜已成功注冊綠色食品,“錫利牌”貢米先后獲得“省優質農產品”、“省名牌農產品”、“中國農業博覽會優質農產品”等稱號,“五榕牌”臍橙先后獲得中國國際林業博覽會“銀獎”、“貴州省優質農產品”等稱號,建成了全國唯一取得《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的小香雞原種場,力爭“十二五”期末把榕江打造成為供粵港的綠色農產品基地。
展現新形象 實現新作為
扎實開展“創先爭優”、“四幫四促”、“三個建設年”、“萬名干部下基層,我為家鄉辦實事”和“環境創優工程”等活動,抽派190名機關干部聯村“一對一”幫扶,建立“民情日記”,進一步聯系群眾,密切干群關系。牢固樹立“人人都是投資環境、人人都是榕江形象”的理念,加大硬軟環境建設,切實做到簡政、放權、讓利、開綠燈,做到辦事提速、高效,服務求好、創優,積極營造“親商、愛商、安商、護商”的良好氛圍,努力形成行政干預最少、工作效率最高、服務質量最優、發展環境最好的投資環境。認真落實“一個項目、一套人馬、一套方案、一套措施、一抓到底”的項目建設和服務推進機制,全方位、高水平、快節奏推進項目建設和落實。大力發揚“三敢”精神和“5+2”、“白+黑”的連續作戰工作作風,自我加壓,確保工作任務以最快的節奏、最高的效率、最大的強度向前推進。建立了《干部激勵保障制度》和《村干部績效考核制度》,大幅度提高村干部報酬。進一步完善責任落實機制、督查機制、考評機制,努力營造提速轉型、增比進位的濃厚氛圍,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咬住發展目標不放松,腳踏實地推進各項事業快速發展。(作者系中共榕江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