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嶺明珠,山花綻放;苗嶺大地,遍地金黃。
9月20日,在這豐收的季節里,記者慕名走進被當地廣為盛贊的“苗嶺深處冒出來的工業園”——凱里爐山工業園區。
在這片熱土上,映入記者眼簾的是一幅生機盎然的場景:一排排漂亮嶄新的廠房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一條條寬敞筆直的園區道路相繼竣工通車,處處建設潮海,到處熱火朝天,超人的速度讓人驚嘆不已!
凱里爐山工業園區,位于凱里市西北部,距離凱里城區35公里,與爐山鎮政府所在地緊密相鄰,是貴州省政府今年重點建設的省級開發區之一,是黔東南州全力打造的爐山碧波經濟產業帶的核心區域。
記者穿梭在園區里,來到凱里鑫明星瓷業公司,一條條綠色環保的高檔陶瓷地磚生產線正在轉過不停……,在公司的大門上邊,“敢為人先,爭創一流”的企業口號顯得格外醒目,更是令人鼓舞。
“敢為人先”的企業文化,不僅是企業追求的商海秘笈,更是爐山工業園區“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的生動實踐,見證了爐山工業園區人追求大手筆、大氣魄、大發展的艱辛歷程與豐收喜悅。
決策篇:闖出一條新型工業化之路
2003年4月,敢為人先的園區人在爐山這張白紙上描繪了一幅發展藍圖,提出把爐山工業園區建成“爐山循環經濟區”的目標,打造凱里新的經濟增長極,構建大凱里的“工業長廊”。
園區之初,上無戶頭,下無基礎,10來個人背負發展重任,壓力很大。他們憑著超人的毅力,化壓力為動力,轉變作風先行一步,堅持真抓實干、說干就干、干就干好的“三干”作風。在披荊斬棘的探索中,園區人自我加壓,爭創全省一流工業園區,揚起了創業的風帆。
園區人正是靠這種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硬是在苗嶺深處闖出了一條科學發展的金光大道。
凱里市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這座看起來已頗有現代都市味的城市,如今頻繁地被旅行者、背包客們掛在嘴邊,羨慕在心底。
時間回溯到30多年前,凱里市的昨天隨著中國“4機部”的083基地的建設,在320國道兩側,曾經連成一片有數十家大型工廠。曾經,在苗嶺大地的尖端工業是令凱里人驕傲的。然而進入到新世紀,那些聲名赫赫的企業,軍轉民之后效益不錯的771、873等幾家,跟隨083基地轉移到了貴陽,工業的輝煌便成為了凱里市的一段歷史記憶。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這一亙古不變的理念又悄然擺在了當地決策層的面前。
面對先機,果斷決策,勇于亮劍,這是制勝的法寶。2007年,凱里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認識到,沒有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其他各項事業的發展便沒有了活水源頭……只有通過建立工業園區,搭建工業發展平臺,大力發展循環工業經濟,工業經濟才能突出“重圍”。歸根結底,一句話:“不發展工業,很難找到有前途的。”
在一番艱難地抉擇與探索中,凱里市原爐山國營農場的八千畝土地在改制后又走到了時代的前列,走一條新型工業化之路的提議擺在了決策層的案頭。
在客觀分析區位、資源、產業基礎等優勢后,“爐山”這一地名便定格在了凱里市搭建工業平臺的核心位置。
為此,凱里市提出了以爐山工業園區為龍頭,大膽實施“退二進三”戰略(即把市區的第二產業通過改造、升級后搬遷到工業園區發展,
在主城區主要以第三產業發展為主),按照城市未來發展方向,堅持把國企改制同招商引資、退城進園結合起來,引導、扶持企業從城市的繁華地段退出,整體遷入城郊的爐山工業園區建設新廠,支持企業通過技術升級改造、項目嫁接、靠大聯強等多種途徑,推進企業二次創業,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如今,昔日的凱里爐山舊貌換新顏,凱里爐山工業園區也被當地譽為“苗嶺深處冒出來的工業園”。
探索篇:敢于突破謀發展
決策先行,則思路清;思路清,則方向明。凱里爐山工業園區正大踏步探索著。
朝著“循環經濟工業區”建設的前進道路,在穩步推進“退二進三”戰略實施中,凱里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于2007年在距凱里城區35公里的爐山鎮啟動建設循環經濟區,并于2008年全面動工。2010年,投資7億元打造的爐山循環經濟區已初具雛形,凱里市郊“半小時”經濟圈的大發展藍圖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是什么力量讓爐山這塊熱土快速騰飛呢?
在園區采訪時,記者感到的是“務實”這兩個字。的確,園區人正是圍繞著“不爭論、不折騰、求實干、抓落實、謀發展”的理念,大干快上,贏得發展先機,這就是苗嶺明珠——凱里爐山工業園區給出的樸實答案。
記者從一份統計報告上獲悉:截至今年7月基礎設施投資20億元,園區連接城區和凱里黃平機場高速公路的虎爐二級公路即將建成投入使用,屆時爐山循環經濟區距凱里市區的公路里程將從現在的36公里縮短至24公里;爐山至下司、爐山到碧波32米寬城市主干道路,已全面開工建設;到2015年爐山“鐵、公、機”大交通格局將基本建成。
這一組簡單數字與事例,是苗嶺明珠輻射的新曙光。
這是凱里市委、市政府未雨綢繆、決策先行、敢于突破的豐碩之果。過去的幾年時間里,凱里市鼓足勇氣,緊緊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發展機遇,以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為抓手,以“調結構、轉方式、促創新、增后勁”為著力點,踏上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大道。
實施過程中,定位是關鍵,“循環”是核心。
凱里爐山工業園區的建設目標是:依托爐山及周邊地區豐富的煤炭、鋁礬土、重晶石、鐵礦、石英砂等特色資源優勢,按照“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理念,以資源換項目,以項目換資本,以資本換產業,重點選定、引進和發展火電、鋁礬土、重晶石、鐵礦、石英砂精深加工及配套關聯項目,著力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煤-電-鋁-建材-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建成爐山新型重化工循環經濟工業基地。
環境也是生產力。為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凱里市早在2006年就設立了“工業發展基金”;建立了重點投資項目行政服務聯席會議制度,由發改、經貿、環保、規劃、國土、財政等相關職能部門組成產業政策、項目選址、財稅政策評估等服務組,開展全方位專業服務,實行“一站式”服務,開辟綠色通道,迅速有效的解決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全力打造工業經濟發展的“軟實力”。
園區的發展史,是一篇園區人的奮斗史。
2010年12月被州委、州政府批復為副縣級管委會。2011年7月23日省人民政府批復成立貴州爐碧經濟開發區(省級開發區),由爐山工業園區(含萬潮產業園)和碧波工業園區兩組團構成,已納入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的凱里麻江城市總體規劃,規劃面積180平方公里,首期開發建設面積13平方公里,起步期面積3平方公里。
成效篇:敢于勝利再啟航
凱里爐山工業園區的建設正在大踏步推進,展開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幅精美的油畫,這就是“敢于勝利”的成果。
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園區人迎難而上、趁勢快上,通過親情招商、節會招商、網上招商、中介招商等方式,引來一大批企業,一花引來百花開。據統計,園區簽約項目達32戶。目前已有貴州其正化工有限公司、雅寶研磨材(貴州)有限公司等25戶企業落地建設,項目總投資344億元,可形成工業總產值360億元。已逐步形成鋁工業、建材、冶金、化工產業雛形。
總投資3億元的貴州雅寶研磨材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棕剛玉磨料及其制粒深加工的工廠,在許多人的心里,這樣的企業應該是灰塵漫天、污染嚴重的工廠。然而,干凈、整潔的廠區路網邊,綠樹掩映下的廠房充滿了現代氣息,沒有想象中高聳的煙囪,沒有預料中的滾滾濃煙,甚至連機器發出的聲音都很小。只有當你看到工人們忙碌的身影時,才知道工廠的生產都在有序、干凈地進行著。
公司總經理助理張東告訴記者,該公司在環保上舍得花大價錢,公司在一期建設中,花在環保上的投資已經突破千萬元,這樣計算下來,平均每噸產品將增加一百多元的成本。即使這樣,公司將一直堅持工業化和生態文明共行。
走進貴州其正化工有限公司,一排排雄偉壯觀的廠房、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已經告訴你這家企業的大氣與底氣。該公司占地面積達1200畝,是黔東南目前在建的最大企業。項目全部建成后,將實現工業總產值140億元,實現稅收30億元以上,解決就業崗位4000人。
公司總經理萬仕華告訴記者,企業一期工程今年年底將實現生產,預計年產值可達24億元。在建設中,其正化工十分關注環保投入,采用目前國際最先進的環保技術,切實解決廢氣、廢水和廢渣的排放與處理,企業在環保設施上的投入占整個總投入的8~10%。企業建設后,將成為黔東南工業發展中的璀璨企業。
在園區一路采訪下來,讓記者倍感欣慰的是“環保”的理念。園區的企業都在踐行著“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生態與經濟共贏理念,這必將引領著凱里爐山工業園區工業文明的發展,在新型工業化之路上大步前行。
在“工業強州”戰略的引領下,凱里爐山工業園區正緊緊抓住這個難能可貴的機遇,在不斷趕超和跨越發展中,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如今,爐山工業園區已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整體形勢一片大好。截至今年7月底,園區已完成固定投資56億元。預計到2015年實現工業總產值達500億元,年納稅額達40億元,到2020年,園區全面建成,工業總產值達1000億元以上,年納稅額達到100億元以上,將成為凱里市工業經濟的“心臟”。
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爐山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爐山工業園區一定會闖出一片更藍的天空、更廣闊的道路。(黔東南在線 楊玉平 周重新 舒增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