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縣大力推進生態建設紀實
樸實的傳統生態觀
從江是一個以苗、侗為主、壯、瑤、水、漢等多民族雜居的縣份,群眾大多居住在山區叢林中,可以說有山就有林,有林就有人,這就很自然地在其心中喚起對森林和樹木的崇拜。
岜沙村就是愛樹護樹的一個典型,他們自古崇拜古樹,將古樹視為祖先的靈魂。在岜沙,每出生一個小孩,父母就為他栽上一棵象征生命的樹苗,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棵樹,百年后就現砍這棵樹來現葬,不留墳不豎碑,并在埋葬的地方又栽上一棵樹,叫做“落葉歸根”,邑沙人用這種方式來讓自己的生命得到再生與延續。
岜沙山寨植被茂密,這是幾百年來自覺愛林護樹保護生態的結果。耕地稀少的岜沙人,多年來主要是靠賣柴維生,但寨中有嚴格的規矩:村人賣柴,一人一次只能徒步挑一擔柴到城中,僅解決油鹽之困;不許動用畜力車、機動車外運木柴,絕對不許外地汽車來寨子里收購木柴;絕對不允許在一個地方砍柴,確保山寨周圍樹林能夠休養生息、平衡發展。
半世紀的接力
1985年后,從江的林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營造林由無償投入變為有償使用,變大集體為個人或聯戶承包,管護工作變得更加精細。1986年開始,縣政府先后劃定太陽山、月亮山、托苗大山、翠里大山為縣級水資源涵養林自然保護區,配備了巡山員,制定了保護措施。此后的20年間,從江縣先后實施了世行貸款造林、珠江防護林工程造林、退耕還林工程造林、森林生態公益林管護等項目。
到2005年,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65%。當年,縣委、縣政府班子接過生態建設的“接力棒”,提出“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使生態建設成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中之重,先后編制完成了《從江縣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和《從江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總體規劃》。近幾年來,先后實施封山育林39465公頃,退耕還林3000公頃,實施坡改梯6095公頃。幾年來用于生態建設的投資累計達千萬元,使生態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被水利部、財政部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
綠色的希望
“收起一把砍樹的斧,打出椪柑、香豬二張生態牌”,如今從江椪柑、香豬已在國內外樹起了品牌優勢。全縣種植的椪柑、沙田柚、夏橙、杜仲、板栗等經果林面積已達1.67萬公頃,全縣的水果總產量由1986年的393噸提高到現在的30116噸。從江椪柑以其果大、色艷、皮薄、肉厚、甘甜微酸、無渣,獲得農業部“部優產品”稱號。香豬飼養已覆蓋全縣21個鄉鎮267個村,2.5萬農戶,建立了48個香豬養殖示范村,發展香豬養殖示范戶545戶,生產出的香豬火腿、臘香豬等10多個系列產品投入市場后深受消費者青睞,從江也因此獲得了“中國香豬之鄉”的美譽。
良好的生態,也給從江的農民帶來了實惠和財富。農家樂、餐飲業、旅館業、旅游運輸業和圍繞旅游改種附加值高的種植業,遍布全縣山鄉。高增鄉黨委、政府引導農民創辦“農家樂”和“歌堂旅館”,讓游客在“農家樂”里盡情領略侗家姑娘的敬酒歌,品嘗侗家特色菜肴腌肉、腌魚、燒魚、山野菜等。到目前,該鄉現有“農家樂”和“歌堂旅館”39家,僅去年十一黃金周就接待了6000多名游客。旅游收入15萬元。“農家樂”生意的火爆,同時還帶興了該鄉種養、加工及釀酒、運輸等行業的發展。縣旅游局長王順紅說:“通過大力發展原生態鄉村旅游,群眾已明白了只有保護好家鄉生態環境,日子才會越過越紅火。”
(李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