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縣推進民族文化大發展惠澤百姓
開發民族文化資源,讓群眾真正從中受益
2007年4月12日,9名小黃村少兒侗族大歌隊員隨同溫家寶總理訪問日本。侗族大歌唱響東瀛,令無數聽眾為之著迷。
從未想過茶余飯后“想唱就唱”的侗歌,卻能唱得如此響亮。從侗族大歌的魅力中,小黃村人看到了商機。于是,小黃村制定發展規劃,形成了“旅游富村”的經濟發展思路。憑借侗族大歌唱響全國、蜚聲國際的品牌效應,他們著力打造文化新村、中國侗族大歌第一村、不夜村、鄉村旅游示范村,意欲將侗族大歌鑄造成旅游業的“金字招牌”。
思路決定出路。村黨支部組織20多名黨員和群眾代表到旅游業發展較好的周邊村寨考察學習,并請來專家實地考察、規劃;召集村里的歌師、戲師等民間藝人,整理其所編歌曲、戲曲;成立侗研學會,組建藝術團,建立侗族文化室,組建了56個歌隊,讓侗族大歌進入課堂。
也就是從這年開始,村里加快了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短短兩年時間,全村群眾捐獻木材3000多立方米,義務投工近10萬個工日,投資800多萬元,先后修建了長86米的“德高”風雨橋,新建了獨具特色的寨門和3座侗族鼓樓,維修了4座風雨橋,并用青石板將占地3000平方米的鼓樓坪鋪設成民族風情表演中心……
旅游基礎設施逐漸完善后,村黨支部為了提高村民的旅游經營意識和素質,建立了侗族風情培訓基地,對村里有表演才能的青年男女加強培訓,將村里100多名兒童送到外地藝校學習。為了對外打響“小黃侗族大歌”這塊牌子,村里鼓勵青年男女走出大山從事侗族大歌演出。潘婢愛等幾個姑娘組建的表演隊,為北京一家藝術團表演,使該團直接增加50萬元收入;潘婢花等人組建的表演隊巡回全國各大中城市表演,幾乎場場爆滿,每人月收入6000元以上。如今,全村在外從事風情表演的青年男女達400多人,每人每年寄回的錢少則數千、多則幾萬。
2009年10月21日,在第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演出交易會上,從江縣小黃侗族大歌與挪威、比利時、立陶宛三國簽訂了意向性演出協議。這是從江有史以來第一次與國外簽訂民族文化演出意向性協議。
目前,小黃村共有53戶人家從事“農家樂”和“歌堂旅館”經營,11戶從事旅游紀念品銷售,8戶從事蘆笙、侗笛、牛腿琴等民族樂器加工。僅2011年,涌入小黃村觀光旅游的游客就達2.36萬人次,旅游收入達276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