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行定存利率緣何出現倒掛?
【《財經網》北京專稿/記者 徐可】兩家在華外資銀行近日接連降低了兩年期及以上的人民幣定存利率,出現了中長期存款低于短期定期存款利率的“倒掛”現象。
匯豐銀行(中國)宣布5月14日起,調整人民幣兩年期以上(包括兩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將兩年、三年和五年期的存款利率下調為1%、1.1%和1.2%。花旗銀行(中國)此前已將24個月和36個月的人民幣定期存款利率分別定為1%和1.1%。兩家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則維持不變,均為2.25%。
盡管依照中國央行規定,商業銀行不可以高息吸收存款,但是可以基準利率為上限下調,實際上,中資銀行都約定俗成地統一采取和基準利率一致的存款利率。央行相關法規規定,金融機構可以央行規定的人民幣存款基準利率為上限,自行確定和調整本行適用的人民幣存款利率。
匯豐銀行(中國)發言人表示,下調利率是根據當前市場狀況并結合該行自身業務發展需要做出的決定。
瑞銀證券亞洲有限公司中國銀行業分析師王瑤平對《財經》記者表示,由于現在中國貨幣市場的流動性充裕,定期存款利率相對于銀行間貨幣市場利率較高,下調長期定期存款利率可以降低銀行的負債成本。目前在華外資行通過銀行間貨幣市場拆借融資,相對于吸收存款具有成本優勢。
上述在華外資銀行把長期存款利率調低而出現“倒掛”,是否會失去一些定期存款儲戶? 交銀國際銀行業分析師呂小九認為,一般而言,一年期以上的存款占比只占銀行存款總額的10%,也就是說活期、三個月、六個月等一年期以下的短期存款占比為90%。他進一步解釋說,況且外資銀行的客戶以企業和高端個人客戶為主,企業客戶一般不會選擇長期存款,而高端個人客戶的理財意識高,也不太會選擇定期存款,而選擇其他的理財產品,因此,外資銀行兩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占比很低。
呂小九認為,此舉顯示外資銀行有意利用利率手段拒絕一些有長期存款需求的新客戶。
王瑤平認為,根據流動性狀況和市場上其他負債渠道成本來調整存款成本,這種商業化的操作在未來兩三年將成為趨勢,中資銀行也會效仿。
對此,呂小九認為,雖然“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提法在中國并不罕見,但一兩年內不會改變。原因是:中資銀行的儲戶群體依然選擇把大部分錢存在銀行,資產組合比較單一,在經濟不好的時候尤為集中,這時如果將儲戶最主要的金融資產回報率調低,儲戶會無法接受,銀行就會面臨著壓力。他表示,大型銀行常見的做法是,勸說儲戶放棄長期存款,改為選擇銀行的理財產品。
“存款利率是中資銀行的‘立行之本’,一旦放開,小銀行生存也會變得困難。”呂小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