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日化接力普漲 化妝品巨頭跟漲約15%
化妝品漲價 外資猛于虎
繼“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以及“油不得”、“糖高宗”、“蘋什么”之后,日化產品也終于擋不住CPI的壓力,在歲末年初半遮半掩地開始了漲價之旅。渠道和業內人士給出的數據大致為,化妝品類零售漲幅在15%左右,洗發水等大日化產品外資漲幅在15%-25%,本土品牌則在5%左右。而記者昨日采訪寶潔、聯合利華、歐萊雅、資生堂等多家外資巨頭,其給到的官方答復均稱不清楚旗下品牌在終端的價格變動情況,巧合的是,本土品牌霸王和寶潔的說法如出一轍,均稱“具體價格執行以最終零售價格為準”、“消費者所支付的最終價格由零售商決定”。
聯合利華副總裁曾錫文則對本報表示,日化產品的成本主要隨著石油和包材價格變動,前者已從60多美元漲到80多美元,紙價也漲幅不少,趨勢向上也相當正常。“傳導到下游一般需要2-3個月,而由于品牌競爭的問題,老產品一般都盡可能內部消化,新上市品牌或改包裝及配方上市的則會按照實際成本,以原有計算公式漲價或降價。”而記者了解到,謹慎行事的不僅僅是跨國巨頭所謂的“老產品”,相當多本土品牌也苦于品牌競爭力的問題,不敢隨意提價。
從洗發水到化妝品 外資日化接力普漲
本輪日化產品的漲價先從洗發水開始。有監測數據顯示,今年廣州市場外資品牌洗發水漲幅高達20%-25%,國產品牌也小幅上漲5%。來自商超方面的信息顯示,占據洗發市場半壁江山的寶潔旗下除飄柔外,多個品牌均已上調零售價,其中海飛絲普漲兩成。寶潔洗發產品子品牌方面的回復稱,今年除潘婷因配方升級而提高了建議零售價外,其他品牌官方建議零售價均無調整,只是由于銷售渠道多樣,影響市場價格的因素眾多,終端價格可能會有差異。而寶潔官方則對于“為何官方指導價未變,渠道卻出現5元左右的漲幅”表示,“價值不僅僅體現在產品價格上,且不同消費者對于價值也有不同定義……消費者所支付的最終價格由零售商決定”,欲直接擺脫干系。
與此同時,部分高端化妝品明年1月起上調零售價的說法于昨日風傳。有消息稱,歐萊雅旗下的蘭蔻上調幅度在30-100元,碧歐泉男士調整幅度在30-40元,巴黎歐萊雅復顏系列部分產品上調20元,日系的FANCL也將部分產品上調10元,以上價格調整均已悄悄完成。
歐萊雅公共事務與對外關系部總監周根良向本報表示,尚無法確定旗下眾多子品牌是否已調整官方指導價。而擁有海藍之謎、雅詩蘭黛等品牌的雅詩蘭黛和擁有資生堂、歐泊萊等品牌的資生堂方面均對記者稱,目前暫未收到漲價通知。但其也表示,化妝品價格受原材料成本、研發投入、人力及營銷成本、匯率波動等眾多因素影響,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
“強者才有話語權”
“今年表面活性劑提價50%,薄荷腦漲價2倍多,原材料平均漲幅超10%,但是本土品牌卻不敢在終端上輕言提價。”華南沐浴液市場占有率第一的澳雪副總經理徐藝釗稱,其實際壓力重重,卻只能進行其他費用控制,并拓展網購渠道,寄望未來通過提升品牌價值改善現狀。
據廣東精實營銷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馮建軍介紹,今年化妝品的零售漲幅約在15%,與歷年相當,而原料成本所占比例只在一成以下,主要的產品成本集中在營銷渠道推廣、人工和包裝等方面,這部分整體比年初漲了30%。盛世傳美首席營銷顧問吳志剛則稱,以零售價為基數,中高端化妝品成本僅在5%,洗發水、洗衣粉之類的大日化產品成本則偏高約在20%,低端產品甚至可能高達60%。“而與洗發水領域外資普漲本土不敢漲的情況一樣,洗衣粉市場如果立白和雕牌不漲,其他品牌也不敢貿然漲價,永遠是強者才有話語權。”馮建軍也表示,本土化妝品品牌在外資占據七成市場的格局下,渠道壓力大過成本壓力,也絕不敢在終端貿然提價,更多是通過多做不同品類、延伸產品線,投放新產品、換新包裝等方式來加大與消費者接觸面,以便提高被銷售概率。
南都記者 呂靜蓮 實習生 張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