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副部長:刺激政策暫不輕言退出 但要研究
昨天,財政部副部長王軍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0年年會上表示,目前不宜輕言刺激政策的退出,但應積極著手研究。中國刺激政策的退出一定會根據世界和中國的情況擇機決策,平穩退出,實現“軟著陸”。
“刺激政策的決定是一個由質變到量變的過程,而退出政策的抉擇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至少不會像中國八九月份的錢塘江江潮一樣轟然而來、悄然而去,它是一個漸進、溫和的發展過程。”王軍說。
財政、貨幣政策誰先退 不僅是決策更需藝術化操作
王軍說,就刺激政策的退出而言,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上山難,下山更難”。如果把刺激政策的決策比作“上山”的話,退出政策就好比“下山”,退出要比當時決定出臺刺激政策還要難一些。這是由退出政策自身的規律性所決定的。
他指出,在退出政策的抉擇上,有很多技巧需要處理。比如是先退出財政政策,還是先退出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先退出哪些方面,后退出哪些方面,同時需要貨幣政策怎么樣的協調和配合;貨幣政策先退出哪些方面,后退出哪些方面,同時需要財政政策怎么樣的協調和配合等。“這不僅僅是決策的問題,而且需要藝術化地來操作。”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第一副總裁列普斯基認為,各國80%經濟刺激政策2010年開始將逐步退出市場。
“自動調節機制和自主刺激政策,為全球經濟帶來了非常好的支撐,今年也會如此。不過,IMF預計約80%刺激政策是臨時性的,也就是說,各國接下來可能會慢慢減少或者撤出一些刺激做法。”列普斯基說。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小濟看來,80%的刺激政策需要退出的說法仍然值得研究。
不過在列普斯基看來,對于絕大多數的發達經濟體來說,2010年仍然有必要保持這樣的財政刺激政策,但是退出政策應當在2011年就要開始著手,當然,前提是經濟復蘇能夠按照預計的目標繼續走下去。
王軍說,一國經濟政策的取向最終要根據自身的經濟情況來決定。在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下,一個國家經濟政策的決定或者是轉向,不僅要考慮國內經濟情況的變化,也要考慮國際間的協同,盡管實現這種協同很艱難,但仍要積極去努力。
斯蒂格利茨談退出風險 硬著陸不利經濟結構調整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在接受包括《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采訪時表示,全球經濟還沒有擺脫危機,歐美的經濟增長還不可持續。中國自身也會面臨問題,尤其是對出口企業來說,這就意味著中國現在還沒有準備好退出應付危機的這些刺激計劃。
對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在斯蒂格利茨看來,這可能是中國刺激計劃退出后最大的風險,而解決之道就是國內投資和消費的提升。“有很多觀點認為中國有很多機會來調整經濟結構,比如城市化的進程、環保方面的需求,實際都會造成很多的增長機會。”斯蒂格利茨說,但是在他看來,最大的風險也來自中國是否能夠利用好這個機會。
在《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看來,目前涉及到財政政策方面的4萬億中央投資計劃已經發生變化,從2010年開始,嚴控國家新增投資用于新項目的審批就是其中之一,而貨幣政策逐漸收緊的信號也非常明顯。
“中國目前還不能輕言退出刺激計劃,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新增中央投資建設的項目,仍然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如果此時退出刺激政策,這些項目大部分都會成為半拉子工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小濟說。
而另一方面,則是目前并沒有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不論出現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多小,仍然有發生的可能。(孫書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