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難提高生活品質 70后人群養老該如何應對
面對日益嚴峻的老齡化社會,都市白領越來越意識到,依靠“廣覆蓋、低保障”的社會養老保險無法實現“高品質”的養老目標。那么,怎么才能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使其頤養天年?
4月17日,恒安標準人壽河南分公司舉辦的“關注70后”系列養老專題講座引發了70后人群對自主養老的熱切關注。該講座有的放矢,針對家庭的“夾心族”、社會的“夾心層”——70后人群,既分析了現行的養老體制,也指出了人生不同階段所應該規劃的自主養老儲備。
社保難提高生活品質
隨著國內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未來養老靠誰實現越來越成為一個社會話題。“單位給辦社保嗎?”人們在謀職時格外在意能否享有這一福利待遇,可見他們非常關心自己的養老問題。但是多數人并沒有自己計算過社保能帶來多少養老金。恒安標準人壽的調研數據顯示,5%的人表示計算過能從社保養老拿多少錢;了解政策、但沒有計算過的人占59%,其余的人都非常不了解政策。
講座中專家介紹,目前我國構建的是三層次的養老保險體系:政府主導的基本養老保險、企業補充的企業養老年金保險和個人自主的儲蓄與投資。基本養老保險廣覆蓋、保基本,替代率低;企業養老年金則主要取決于企業的實力和意愿。如果要為退休生活預備充足的養老金,自主安排養老的選擇必不可少。
70后人群在家庭責任和事業發展的重壓之下,往往忽略了自己的長期養老規劃。而由于父輩財富積累非常有限,他們很難去“啃老”,自己的獨生子女還需要其“忘我投資”,并且有可能“被啃老”。相對于上一代人,他們對壽命有更長的預期,對退休后的生活品質有更高的期待,但他們已無法依靠社會基本養老保險來完成自己的養老重任,更應該及早規劃安全的財務準備,走出養老困境。
借壽險指數做客戶細分領域專家
值得一提的是,恒安標準人壽近幾年和南開大學商學院一直合作進行消費者壽險認知的研究工作,并通過各種活動持續加強與客戶的溝通,不斷進行客戶細分工作,逐漸成為細分客戶領域的專家。
恒安標準人壽對70后這一代中幾個特定人群的養老需求做了細致研究,發現他們面對養老問題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如多數較樂觀,對壽命的預期較長,擔心通貨膨脹,希望在多樣化的風險投資之外增加確定的養老保障,希望養老保險更多的利益配置給生存階段,讓其更高效,并希望投保簡單、易操作易維護等等。
專家指出基金、房地產、儲蓄和保險等工具都可以幫助個人實現養老,組合搭配才能讓資金發揮最大效用。但是,養老保險的優勢在于能夠在整個養老資金配置中提供“確定的”養老金水平,保證長期、穩定的現金流,而且能在準備過程中幫助個人進行約束性長期儲蓄,做到專款專用,同時很重要的也是最基礎的一點——是能規避交費期間的一系列人身風險。因此,在整個養老規劃中,商業養老保險不可替代。
好消息是,恒安標準人壽日前推出的“幸福到老”年金保險(分紅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其亮點頗多:DB模式提供“確定的”養老金水平——最低保證領取20年,保證每年最低領取金額;提供保額分紅方式和紅利轉換安排,養老金領取水平逐年遞增;自主安排的個性化退休方案——六種交費方式和四種領取方式,提供各類附加險組合,免體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