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長牽頭反腐風暴 17部委聯合清查支農資金
騰訊網訊 眼下,一場清查違規違紀使用支農資金的反腐風暴正在席卷全國,并將延續至年底。
知情人士透露,早在今年5月初,按照中央的安排,就由財政部牽頭,成立了由十多位副部級以上的官員組成的“部級領導小組”,財政部部長謝旭人任組長,為本次清查“掌舵”。
從9月開始,專項清查工作已進入重點檢查階段。本報獲悉,目前,17個部委的檢查組已經陸續下至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進行檢查。
知情人士稱,10月底會形成一個報告,上報給國務院,提出今后支農資金的發放辦法和新的管理機制。
全面清查
“以前每年也都檢查支農資金,有時是農業部主持,有時是財政部負責,審計署也每年都檢查,但檢查的資金口徑都有限,負責檢查的部委也都是單一的。”財政部官員告訴本報記者。
“部級領導小組”中匯集了十幾位副部級的高官。財政部長謝旭人任組長,4位副組長分別來自中央紀委、監察部、審計署以及財政部。
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發改委農經司官員表示,此次中央清查支農資金的力度很大,涉及的范圍非常很廣,“差不多有100多項”,“基本上所有涉及到農業領域的全部都包括進來了”,“在支農資金檢查的范圍和力度上都沒有先例”。
作為重點檢查項目,國家對農民實施的良種補貼、農機購置補貼、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家電汽車摩托車下鄉補貼等被排在首位。緊接著是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其中包括如農村“水、路、電、氣、房”等資金。再有就是對農村社會事業的投入,其中包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補助、財政扶貧資金。
此外,諸如如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用于農業土地開發的土地出讓收入、被征地農民補償費用、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等其他重點專項資金,也是本次清查的重要內容。
據前述財政部官員透露,在剛剛結束的“自查自糾”清查中,財政部發現地方支農配套資金不足,“還有發放到農民手上一卡通數字有偏差”,但“數字不大”,關鍵問題是,“一些財政困難的縣鄉地方支農配套資金方面的問題就比較突出”。
發改委官員表示,主要的問題出現在“種糧補貼被層層截留”、“虛報騙取中央資金”等支農資金“跑冒滴漏”。
挪用數十億
農業部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規模宏大的反腐風暴正是緣起于去年下半年,審計署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的一份年度審計報告。
報告指出,近些年國家財政明顯加大了用于“三農”的支出,地方財政支農投入也在不斷增加。公開數據顯示,2006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是3397億元,2007年是4318億元,2008年是5625億元,2009年是7253億元,2010年上升至8183.4億元。
但現實的情況是,由于缺乏足夠的監督,一些地方對支農資金的使用不僅使用效益不高,有的甚至完全走樣,比如種糧補貼被層層截留、虛報騙取中央資金、一些農產品養殖基地半途而廢等等。
“該支農的錢款沒有到位,該配套的資金沒有著落,甚至于有的支農資金淪為地方的政府部門的 ‘唐僧肉’。”上述知情人士稱,各種各樣的擠占挪用支農資金真可謂五花八門,有的被被拿去建了辦公和住宅樓,有的則購買了豪華汽車,有的甚至用來發放部門補貼。
事實上,國家審計署每年都會對支農資金做審查,但基本都屬于“抽樣”、“不完全統計”的檢查。早在2004年,審計署對50個縣的2001至2002年財政支農資金審計調查結果表明,擠占挪用財政支農資金共計4.95億元,主要用于平衡財政預算、彌補經費、出借、經營、建房、買車等,占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總額的10%。
因此,近兩年審計署對支農資金的審查范圍有所擴大。
2009年5月,審計署發布了對河南、甘肅、山西等10個省(區、市)2006年至2007年財政支農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的審計調查結果,共發現違規使用支農資金26.93億元,其中5837.4萬元用于建房買車。
發改委農經司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支農資金使用狀況出現問題,主要是管理太過分散、條線不集中和多頭管理。“中央每年下發的支農資金需要有十幾個部門參與,甚至同樣的項目在各個部門都有。”
該人士表示,此次清查就是為今后有效合理的發放支農資金總結經驗,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支農資金使用的有效可行的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