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年將首次以購買力平價換算GDP
《新世紀》-財新網消息 2011年,中國將首次全面參與世界銀行組織的國際比較項目(ICP),使得中國的GDP可以通過購買力平價(PPP)換算,與世界其他各國比較。
近日,中國國際比較項目部際協調小組成立,由國家統計局、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等10個部門參與,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和財政部副部長李勇共同擔任ICP部際協調小組組長。
ICP是一項全球性統計合作項目,主要目的是測算各種貨幣的購買力平價(PPP),以便用PPP作為轉換系數,將各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轉換為用統一貨幣單位表示,從而比較和評價各國的實際經濟規模和結構。
2011年為全球新一輪ICP活動的調查基準年。從2011年1月開始,全球約180個國家和地區同時開展ICP調查,整個活動預期2013年底結束。
經國務院批準,中國首次全面參加新一輪ICP活動。按全球統一的時間要求,從明年1月開始,將在全國開展ICP調查。
2005年,中國提供了11個城市的數據,首次參與ICP項目。世界銀行根據這些數據估計中國當時的購買力平價。2007年12月,世行發表報告稱,中國以PPP計量的經濟規模在全球的比重為9.7%。世行承認此前高估了中國的GDP,并下調了中國的購買力水平。
盡管如此,中國經濟規模按PPP計算比按名義匯率計算要大很多。2007年底,中國在全球GDP中的份額按美元計僅為5%。很多新興經濟國家希望IMF在分配投票權時,將PPP列為考慮因素。
2011年開始的新一輪ICP項目主要有三個目標:一是收集、編制和發布購買力平價數據,進行支出法GDP及其構成項目的比較,滿足國際社會分析研究和決策的需要;二是測算貧困PPP數據,為“千年發展目標”的減貧監測提供統計依據;三是通過開展ICP項目,提高發展中國家統計能力,特別是國民核算和價格統計能力,改善宏觀經濟數據的可比性。
名詞解釋:PPP
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Gustav Cassel)在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貨幣和外匯》一書中,以較成熟的形式提出了匯率如何決定的購買力平價論: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是決定匯率的基礎,匯率的變動是由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變化引起的。這一理論被稱為購買力平價說(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理論)。
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人們對外國貨幣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購買外國的商品和勞務,外國人需要其本國貨幣也是因為用它可以購買其國內的商品和勞務。因此,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相交換,就等于本國與外國購買力的交換。所以,用本國貨幣表示的外國貨幣的價格也就是匯率,決定于兩種貨幣的購買力比率。由于購買力實際上是一般物價水平的倒數,因此兩國之間的貨幣匯率可由兩國物價水平之比表示。這就是購買力平價說。從表現形式上來看,購買力平價說有兩種定義,即絕對購買力平價(Absolute PPP)和相對購買力平價(Relative PPP)。(《新世紀》-財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