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之爭:云南白藥是否遭遇網絡水軍
核心提示:如果組分公布的確內外有別,原因可能是國內保密法約束權有限,中國法律管不到美國市場。
據新京報 被列為國家保密品種,國家中藥一級保護品種的云南白藥(62.20,0.20,0.32%),此刻正卷入保密的尷尬。
今年11月27日前后,各大網站出現一篇題為《云南白藥,對誰保密?》帖子,其中直指2002年時,美國經銷商HERBMAX為了將其銷售的云南白藥酊列為膳食補充劑進行銷售,向美國FDA遞交了相應文件。盡管這一請求最終被FDA駁回,但HERBMAX公司的文件中,清楚的列示了云南白藥的配方組分。
同時,有使用者在美國買到云南白藥,其說明書同樣列示了各組分,與2002年的材料相同,散瘀草、苦良姜、老鸛草、田七、白牛膽、穿山龍、淮山藥,分量甚至精確到毫克。據此,文章認為云南白藥的保密政策內外有別,損害國人利益。
但記者注意到,以上各組分同國內隱約透露出的信息差距較大。在各個版本的云南白藥膠囊、云南白藥酊說明書中,藥品成分僅簡單列示“三七、獨角蓮等”或者“蒲黃、白及等”。如果這些組分是白藥的必要成分的話,與上述文章中列示的成分有較大偏差。
云南白藥(000538.SZ)雖未就保密一事做出正面回應,但在12月15日下午3時,公司論壇上放出一篇帖子,稱“白藥遇到了網絡水軍,這是一次精心策劃的事件”。
保密由來
毋庸置疑的是,云南白藥和片仔癀(77.11,0.20,0.26%)是國內僅有的兩個保密品種,盡管同時被列為中藥一級保護品種,但地位遠高于其他保護品種。
馬應龍(45.98,-0.21,-0.45%)藥業一位高層介紹:“保密品種是國家保密局授予的,保護效果大于中藥保護品種。保密的范圍涵蓋了組方、工藝等。即便是我們這些業內的人,也從來不知道云南白藥的組方信息。”
中藥保密品種是目前國內對中藥的最高級別保護,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科學技術保密規定》的規定,對已列入國家秘密技術項目的中藥品種,其處方、劑量、制法等內容進行保密。最高的保密級別為絕密級,永久保密。
云南白藥于1902年由云南神醫曲煥章根據民間流傳的偏方創制。1955年,曲的家人將云南白藥秘方獻給了云南省政府,次年國務院保密委員會將該處方、工藝列為國家保密范圍。此后,國家醫藥管理局將云南白藥配方、工藝列入國家絕密。
盡管云南白藥在最初散劑的基礎上逐步開發出膠囊、酊、噴霧、藥膏等多個劑型,而且其多個劑型的生產也多采用外包形式,但其核心的中藥部分一直是白藥自己在做。2010年上半年,云南白藥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利潤達5.08億元。
云南白藥也是資本市場看好的熱點,由于其獨特的市場地位,包括平安人壽在內的眾多機構大規模持有其股份。
2009年9月,新華都(23.80,0.13,0.55%)董事長陳發樹斥資22億,收購紅塔集團所持的白藥12.32%股權。雖然這一收購案至今未能獲批,但足見云南白藥在資本市場的魅力。
上述馬應龍高層表示:“保密品種在定價上享受特殊的待遇,這是云南白藥吸引各方關注的主要原因。”
2009年2月5日,云南白藥提出產品漲價,五片裝“白藥膏”零售價從9.89元上漲至24元,漲幅達143%,出廠價從8.5元上漲至15.6元,上漲高達84%。
隨后,五種規格的云南白藥酊平均漲價10%,膠囊和散劑也分別提價6%。
彼時正值醫改啟動、藥價下行壓力巨大的關鍵時刻,逆市提價的云南白藥頓時成為市場焦點,股價由32元起步,最高達到70.85元。如不考慮除權因素,股價早已超過百元。
隨著今年下半年以來中藥材價格的一路攀升,云南白藥成本壓力驟增,提價窗口似乎又將打開。保密之爭可能將消磨其提價底氣。
記者嘗試聯系云南白藥,僅一位銷售經理表示:“不知道組方的問題,需要聯系總裁辦采訪。”但其余各部門電話均無法接通。
約束力局限?
對于此次披露出來的云南白藥組分,目前白藥方面并未作出反應,相關各方也僅停留在猜測階段。
上述馬應龍高層表示:“FDA的確會對藥品的成分披露做要求,要銷往美國,必須公布各個成分。”云南白藥可能正是應此要求而列示了組分。
中藥在美國只能作為保健品銷售,FDA將之歸為“膳食補充劑”,包括了維生素/礦物質、植物提取物、益生菌(如乳酸菌和雙歧桿菌)等活菌制劑、魚油及其衍生物產品(如EPA、DHA等等)、殼聚糖加工產品(如鹽酸氨基葡萄糖等)、透明質酸、鯊魚軟骨素、月見草油等等。2007年美國的“膳食補充劑”年銷售額高達288億美元。
但隨著各類保健品造假泛濫,FDA在2008年底制定了一條新規定,除符合GMP規定外,所有在美上市膳食補充劑的美國或外國公司都必須在其產品外包裝標識中注明產品主要成分含量,并向FDA出具有關部門的成分測定報告。
中國醫藥(17.73,0.02,0.11%)企業管理協會于明德分析:“如果組分公布的確內外有別,原因可能是國內保密法約束權有限,中國法律管不到美國市場。”
類似的現象并不少見,以另一家保密品種片仔癀為例,始于明嘉靖年間的片仔癀一直在閩南流傳,并隨著明清華人下南洋而傳遍東南亞各國。業內人士介紹:“一些掌握片仔癀工藝的人在東南亞國家也有少量生產,但僅限于在國外銷售,我國保密法無法約束到。但他們的產品是不能進入中國的。”
事實上,片仔癀的組方較為公開,其說明書上就明確列示八味主要成分中的四味:麝香3%,牛黃5%,田七85%,蛇膽7%。但公布組分并不影響其受保密法保護。
另外,上述人士表示:“其他一些帶有保密色彩的中成藥,出口銷售時會特地做出組分修改,適應國外使用者的需要。所以國內外買到的藥品并不是同一種。”
廣藥集團的華佗再造丸同為中藥一級保護品種,為適應FDA要求,出口產品中舍棄了蜈蚣、全蝎等動物藥材,改為植物配方,獲得了美、俄、韓等國的出口資格。云南白藥是否做過類似更改,暫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