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銀行去年資產翻四倍 凈賺8800萬元
面對中國內地市場的宏觀調控和外資銀行即將到期的貸存比達標要求,華僑銀行首席執行官康大衛(David P·Conner)近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今年貸款增長仍有很大空間,人民幣離岸市場發展、國內私人銀行業務以及與寧波銀行的深入合作將帶來更多業務機會。
在成立法人銀行3年多時間里,華僑銀行(中國)在內地的分行網絡已覆蓋8個城市。2010年,其資產翻了4倍,存款業務顯著增長,個人銀行業務創收同比增長約190%,凈利潤達8800萬元人民幣。
今年貸款增長仍有空間
第一財經日報:中國內地今年實行穩健貨幣政策,作為外資銀行,華僑銀行今年有哪些業務發展計劃?
康大衛:我們的出路就是走一條差異化發展路線,確定我們的獨特定位,無論是對企業業務還是對個人業務。
華僑銀行跨境貿易人民幣業務近半年來初顯成效,這將是接下來推進的產品重點;隨著亞洲財富人群市場的崛起,我們也在私人銀行領域加快投入和布局;資金部也將在市場中扮演活躍的角色,并期待有良好的表現。
日報:貸款增速是否會放慢?
康大衛:貸款方面,我們會積極響應政府的調控政策,目前來看貸款仍然有空間。我們將在保持現有分支行贏利能力的前提下,繼續加大對新網點、人力和技術等長遠布局的投入。
日報:按照中國內地監管要求,外資法人銀行貸存比在今年年底前須達到不高于75%的要求。華僑銀行目前這一指標情況如何?
康大衛:目前華僑銀行(中國)貸存比已經在100%以下,屆時一定會完成目標。
在此過程中,我們通過做好貿易支付和結算項下的服務,達到吸引更多企業存款的目標。同時,內部有效地推行交叉銷售模式,使得前端的客戶經理充分考慮到客戶賬戶管理和貿易來往的各項需要,可使貸款和存款的業績雙雙攀升。
日報:2010年華僑銀行凈息差下降了25個基點,如何看待低利率環境對銀行業的影響?
康大衛:有三個因素影響新加坡市場的息差:一是隨著經濟復蘇和銀行業從金融危機中恢復,銀行更多地向市場借貸,激烈的競爭導致息差下降;二是由于低利率環境;三是由于存貸款期限不匹配。
但是,我們對此并不擔憂。因為華僑銀行的存款基礎非常好,活期賬戶占比較大。去年,客戶存款同比增長23%,貸款同比增長29%。如果美國經濟復蘇企穩,那么美國很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加息,那么我們的息差將會有所回升,整體收入也將會顯著增長。
依托內地法人拓展私人銀行業務
日報:在中國市場,華僑銀行(中國)會推出私人銀行業務嗎?
康大衛:我們私人銀行總部在新加坡,目前在香港開設了第二個分行。我們有客戶經理可以與中國內地的客戶接觸,所以可能不會在中國內地設私人銀行,但新加坡銀行日后在中國境內的私人銀行業務將納入華僑銀行(中國)的事業部旗下,具體細節還有待監管部門審批。
日報:繼香港之后,新加坡可能成為第二個離岸人民幣市場,這將給華僑銀行帶來哪些業務機會?
康大衛:我們期待擁有更多的人民幣存款,期待擴大人民幣結算交易量,華僑銀行也將面向客戶發行更多的人民幣產品,包括存款、債券或證券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