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溝油”有望“流向”荷蘭
“地溝油”也能華麗變身成為航空燃料?
中國經營報訊 看似天方夜譚如今卻被荷蘭皇家航空公司變為現實。從今年9月起,該公司將對“地溝油”進行加工,為飛機提供燃料,執飛阿姆斯特丹至巴黎的航班。雖然成本猛增,但極為環保高效。為了盡可能地壓低成本并獲得更多“地溝油”原料,他們把目光盯上了“地溝油”產生大國——中國。一直以來為人飽受詬病的中國“地溝油”產業可能因此迎來轉型和規范的機遇。
高效環保成主要動力
“燒菜剩下的油其實是可持續循環利用的原料,但現在普遍使用率還很低,我們研制出新的方法對其加工相當于二次利用。”荷蘭皇家航空公司旗下的SkyNRG公司經理德克·克羅內梅杰說。從今年9月開始,該公司將對炒菜用過的油進行加工,將植物油進行脫氧處理,然后進行一系列的有機化學過程,使這些“地溝油”脫胎換骨,成為他們需要的“可再生飛行燃料”。而這種新燃油的原料,正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地溝油”。
另外,荷航介紹說提煉技術標準與普通的航空煤油一樣,不需要對現有飛機發動機進行改造。由于這種生物煤油利用“地溝油”而并非以糧食提煉,對糧食安全也不會造成影響。荷航總裁厄爾林斯說,荷航早在2009年就證明利用生物煤油飛行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據了解,航空業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大來源之一。目前,全球航空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據全球排放量的2%到3%,每噸航空煤油的使用會產生3噸的二氧化碳。 “根據歐盟要求,航空公司必須在今年之前減少3%的二氧化碳排放,為此,使用生物燃料被提上日程,這也是該航空公司積極發展廢油再利用的主要原因。”航空業內人士介紹。
然而國際“綠化”飛機燃油的方式還有很多,比如將木材、玉米干草和麥稈等物質中的蔗糖轉化,變成類似于飛行燃油的能源;還有一些公司則在研究將煤高溫液化,變成可用于飛機的碳氫化合物的合成燃料;像SkyNRG這樣的公司則專攻植物油的轉化。
德克告訴記者,出于經濟成本的考慮,世界上許多航空公司還沒有使用生物燃料的意識,不過,他們已經在與中國航空、南方航空(8.27,-0.20,-2.36%)等中國的航空公司探討,這些公司對“地溝油”燃料技術都表示“有很大的興趣”。記者隨后也向幾個航空公司得到證實,但是均表示還在觀望,目前沒有進一步動作。
將和國內公司合作
飛機飛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荷蘭卻無足夠的“地溝油”支撐。德克在接受采訪時給記者算了筆賬。他說,按照目前的技術,“地溝油”的轉化率可以達到 95%左右,也就是說,1噸的“地溝油”可以產生0.95噸的新型燃料,以香港到倫敦為例,一趟飛行需要100噸生物燃料,也就是說,需要100多噸的 “地溝油”。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德克表示,如果市場繼續擴大,荷蘭的確沒有那么多“地溝油”。
據了解,“地溝油”在荷蘭餐館和食品店的回收系統完備,一般剩余的廚后菜油會采集起來循環使用,但是家庭的廚后菜油往往都是倒入垃圾桶或沖入廁所,從來沒有回收利用過。另外在荷蘭當地采集利用“地溝油”回收的人工和機械成本較高,每噸動輒幾百上千歐元,出于壓縮成本的考慮,中國的廣大“地溝油”市場充滿極大誘惑。
據統計,中國一年的動、植物油消費總量大約是2250萬噸,而近一半多會成為廢油倒掉,即一年有1000多萬噸“地溝油”產量,其中300萬噸以回收提純的方式重回餐廳。“而荷蘭全國人口只有1600萬,加上西餐用油本身就少,荷蘭能產生的‘地溝油’總量之少可想而知”。一專家表示。
由于原料成本和技術問題,該公司的這種新型燃油的價格是普通飛機燃油的3倍之多,“因為價格原因,目前荷航采取了50%‘地溝油’燃料,50%化石燃料的混合燃料,計劃將在一兩年后使用 100%‘地溝油’燃料。”德克告訴記者。“這項技術還很新,處理成本尤其高,所以一方面,我們盡可能壓縮成本;另一方面我們正在積極尋求和國際航空公司合作。”
記者了解到,目前該公司正在積極尋求在中國的原料供應商,并將初步合作意向定在上海。事實上,在中國的江蘇、浙江兩省活躍著多家利用 “地溝油”生產生物柴油以及日化原料脂肪酸等企業。這些企業均具備以超低價格收集“地溝油”并進行初步加工的能力,而具體的合作方式仍在商量。記者聯系到一家以生產生物柴油為主營業務的公司,該公司負責人表示:向餐館以2000~3000元/噸價格回收, 而下水道中的“地溝油”則由該公司的專業機械直接清理回收,由于技術成熟,出油率高達95%,達到國家0號柴油標準,每噸利潤有2000多元。另外如果提煉成脂肪酸,用于制造橡膠及皂用乳化劑,價格最低的每噸也賣到了8000多元,然而每噸產品的加工成本在1500元左右。
該公司負責人表示,如果能將“地溝油”進行初加工并出口,這無疑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然而現在國內相關產品的市場也很大,中國是“地溝油”產量大國,價格自然有一定優勢,所以真的有出口的機會,相信會在議價方面占據主動。
不過對于“地溝油”是否首先在中國轉化為飛行燃料的問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對此表示悲觀。“由于代價昂貴,目前在中國用‘地溝油’做飛行燃料可能不是很現實。而且中國的生物柴油國家標準還在制定中,目前也沒有穩定充足的原料供應。”
“‘地溝油’公司”尚待規范
事實上,我國一直在不斷進行對于“地溝油”等生物能源的利用探索。據清華大學統計,我國城市餐廚垃圾的年產生量不低于6000萬噸,僅北京市每天餐廚垃圾的產生量大概為1750噸,另外還有餐廚廢油脂60噸左右,而正規途徑的日處理能力只有五六百噸。而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200萬~300萬噸。
“這條一直為人所詬病的‘黑色產業鏈’完全可以轉變為‘綠色產業鏈’,”全國糧油標準化委員會油料和油脂工作組組長、武漢工業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何東平告訴記者,“‘地溝油’可以成為高清潔的生物柴油,利潤在每噸1500至2000元之間;5000萬噸餐廚垃圾相當于1250萬噸優質飼料,每噸可賣到4000至5000元,并可節約大量糧食和飼料。”
“經過簡單提煉的‘地溝油’,在轉化成生物柴油的過程中,理論上基本沒有耗損,1 噸‘地溝油’就能生產1噸生物柴油。”北京市清研利華石油化學技術有限公司工程師盧力表示,即使考慮到“地溝油”中含有水、食物殘渣等雜質的問題,“地溝油”轉化生物柴油的利用率也在八成以上,可說是生物柴油的優良原料。在許多國家,生物柴油必須占據柴油使用的一定比例,例如我們的鄰國韓國,政府規定每年 2%的柴油必須使用生物柴油,而且這個比例還在逐年遞增。
此外,工業化處理還能產生一連串衍生產業,其成套處理設備制造也將帶動地方制造業的發展,而且國內在相關領域的技術實力絲毫不遜外國,也有企業正從事相關研究和生產。不過雖然有著諸多用途,“地溝油”在我國并未廣泛進入“正途”。
“荷蘭的利用水平很先進,從中國進口不該僅僅成為談資,我國豐富的‘地溝油’資源應該怎樣利用發展,是否應該成立‘地溝油’公司統一管理扶持?這其實是個名利雙收的事情。”上海市清潔能源工程技術中心總工程師、上海交大教授羅永浩同時表示,中國面臨著相關政策法規及管理辦法不健全、收集難、處理系統不健全,配套設施不規范、產品出路無法保障等難題,需要有強大資金支持的大型企業操作。同時,由于核心技術缺失,“地溝油”轉化成的燃油質量差,生成合格的航空燃油尚須時日。
鏈接
國外利用“地溝油”有方
美國:做成保暖材料
將“地溝油”制成一種液態聚合物,能根據環境的變化,選擇反射或吸收熱量。將其涂在房頂上,可以達到冬暖夏涼的效果,減少房間內制冷、制暖設備的使用。
日本:提煉成生物柴油
日本的“地溝油”現在都由專業的公司回收,并以較高價格賣給了日本政府,政府將這些“地溝油”提煉后用作垃圾車的燃料——生物柴油。
歐洲:回收有規定
國家因為飲食習慣不同,如英國環保部門規定,廢油嚴禁倒入下水道,家用廢油可與餐廚垃圾混在一起,集中處理;在意大利,廢油的收集與地方政府廢物回收項目相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