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溝油一噸約賺500元 每天可生產30噸成品油
收貨人:黃某
問: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收地溝油的?
答:我以前收液壓油,這些油是賣給皮革廠的。兩三年前,有人問我,地溝油有沒有,我就開始問人家收。
問:一般是去哪收地溝油呢?
答:寧波北侖和象山,象山去得少,因為那里有人包下了(記者注:收地溝油,也是化工原料,并不全部是拿來加工成食用油的)。
問:據你了解,收地溝油的人多嗎?都是哪里人?
答:多,我知道的就有好幾家,大多是江蘇人。
問:收來的價格是多少?你大約多少時間去收一次?
答:這也要看。有時賣得好,價格就漲了,像現在查得嚴,價格倒跌了。今年年初,最高的時候是870元一桶(記者注:一般一噸是5桶),但前段時間就跌到820元一桶了。
我一般一個月要出去20多天,一個月大約可以收120多桶。
收油的人太多了,有時就像搶貨一樣。
問:你收來那么多油都放在哪里呢?
答:我收來的油都是裝在罐子里的,就放在家門口。有時下半年收來的油因為市場不好,就等到第二年上半年來賣問:你賣給格林公司多少錢一桶?
答:我前后賣給他們兩次,一次是125桶,是在去年下半年;一次是180多桶,在今年上半年。每桶大約是950多元,我裝油的桶,是從人家化工廠買來的,一個要60元左右。
問:你是怎么認識格林公司的人的?
答:朋友介紹認識的,說他們要這種油,我正好也收這個,他出價是每噸5500元-5600元。
黃某,安徽安慶人,50歲左右,在寧波10多年了。在地溝油利益鏈里,他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
在他手里,收購進來粗加工的地溝油,然后集中轉賣給格林公司。馮偉峰說,抓獲黃某時,發現他賬戶存款有50多萬元。
馮偉峰說,在寧波收購地溝油的主要有安徽人和江蘇人,這個市場很暢銷,黃某大約是每噸5100元吃進,轉手一噸賺500元的利潤。
目前,黃某被取保候審。
采購員:李某
問:你怎么去收購地溝油的?
答:剛開始我就跟著柳跑,去過很多地方,浙江和江蘇都去過的。后來我自己聯系了一些客戶。
到那里,就看,這個油顏色好不好,有沒有水分,顏色深的不好,顏色亮的就比較好。
問:要不要測酸價?
答:要測的,是技術員去測。
問:你去過浙江哪些地方?
答:前兩年,去過杭州、嘉興、紹興、寧波等地。杭州、嘉興的量總體還是少,像杭州一般一次只有10多噸,紹興是價格不合適,就沒去過了。現在我們常跑的是成都,因為那邊收購油比較規范。
問:怎么規范?
答:那邊的公司有專門收購廢棄油脂的執照,浙江很少有的。對我們來說,現在查得嚴,我們也需要手續的,我們收購時,也會出具我們的手續和合同,上面說明是做飼料油,還注明專門的標準。
問:浙江收來的原料和成都的有什么不一樣?
答:浙江的原料總體雜質少、辣味少,這樣的油是很受歡迎的,但收的人很多,各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地盤,所以我們轉戰到了成都。
李某,37歲,是格林公司的采購員之一。他負責在全國各地查看和收購原材料。他是格林公司幕后老板柳某的朋友。
黃某的貨,就是李某聯系的。
李某說,他原來在平陰縣一家紡織廠上班,后來下崗了,2009年左右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柳某那時,柳還在做脂肪酸(一種化工原料)。
李某評價柳某,說他是個“重情義、蠻實在的人”。
批發商:袁某
問:你的貨是怎么從格林公司拿的?
答:通過陳某拿貨的。
問:進貨的時候,管這種油叫什么?賣出去的時候,叫什么?
答:進貨的時候,叫紅油。賣出去時,叫米糠油(記者注:馮偉峰說,在市場上也叫便宜的棉籽油,因為正宗的棉籽油是一噸9200元,地溝油則有500元差距,這是市場上公開的秘密。而正宗的米糠油賣到一噸1萬元左右)。
問:為什么你閣樓上會有金龍魚標簽的油罐?
答:這是以前賣剩下的,現在裝其他油(她支吾了半天,始終沒有說清楚)。
問:你從格林公司拿來的油都賣到哪里?
答:有化工廠來拿貨,也有批發部拿貨,比如河南新鄉和三門峽等地。
問:你知道人家把油拉過去后勾兌嗎?
答:有一個公司是開著油罐車來裝貨的,我覺得有點問題。
問:每噸賺多少錢?
答:100元左右。
通過格林公司精加工的油,最后有一部分流向了糧油批發市場,像河南鄭州慶豐糧油市場的經營戶袁某。
柳某說,袁某并不是他最大的客戶,盡管如此,寧海警方追緝到鄭州慶豐糧油市場時,在袁某大約20多平方米的店鋪內,警方緝獲假冒品牌食用油的地溝油有100余箱、油罐散裝食用地溝油30余噸。
馮偉峰說,在袁某店鋪的閣樓上,還發現兩個貼著“金龍魚”標簽的油罐。
袁某,30歲出頭,她說她老公原來在糧食局工作,后來下崗了(記者注:應是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