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跑贏CPI何其難 透視百姓"理財焦慮"
財富縮水:保衛錢袋子各顯神通
股市低迷、樓市限購、存款縮水,老百姓理財的方式也開始各顯神通。
在上海一家商業銀行國際部工作多年的王怡,選擇黃金作為自己的理財產品。
“去年年底買了兩根金條,每根100克!蓖踱f,“通脹之下,黃金總該是保值的。我也沒關心現在的價格,至少比存款好點,也不用像投資股市那樣天天盯著!
目前國內黃金交易所報價大約在每克330元,而年初金價為每克302元左右。經歷了近年來罕見的暴漲暴跌行情后,如果投資者從今年初一直持有黃金到現在,理論上也保有了9%左右的收益。在今年如此“困難”的投資環境下,已是為數不多的跑贏通脹的投資品。
資深黃金專家劉山恩說,黃金的金融屬性很強,所以在今年極為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依然體現出了抵御動蕩的實力。但相比前兩年在金融危機中一路上漲的金價,今年黃金價格的波動,也讓不少投資者“不寒而栗”,黃金雖然“保值”,但絕不是保證“只賺不賠”。
除了像金條這樣的貴金屬,古玩、字畫等文化藝術品也成了理財的選擇。
傳統的字畫,特別是名家大作,門檻之高不是一般百姓可以想象的。徐悲鴻的《九州無事樂耕耘》在最近的拍賣中,就以2.32億元的價格被拍下。
除了天價拍賣這種形式,今年也出現了類似于天津文交所這樣把文化藝術品電子化交易的方式,并受到很多投資人的追捧。
而在各種民間市場里交易的文化藝術品更是數不勝數,但是這其中的門檻及風險也不可小覷。在上海一家公司里做IT的莊元,今年開始做起了藝術品投資。雖然此前對字畫、古玩很有興趣并有一定鉆研,但是真金白銀的投資還是讓他學到了不少東西。
“我都是從朋友那邊拿的貨,但是對行情把握不準,現在有的東西就砸在手里了!鼻f元說,“有一件瓷器,年中的時候大約能賣到20萬,當時想等等,結果現在賣不出去了!
買到修補過的古玩,甚至是贗品的更不在少數。就連宣紙也有人炒作,也有假貨。
上海市徐匯區的書畫愛好者王先生一年前從朋友那里花了9000元買了一刀1990年生產的“紅星宣紙”,后來經過代理商鑒定,并不是正宗的“紅星宣紙”。
舊版人民幣、寶玉石、君子蘭、普洱茶、小人書、茅臺酒……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投資品”,都在今年的投資理財市場浪潮中翻滾浮沉。有專家指出,這反映出在長期負利率背景下,出于資產保值增值目的,居民“投資異化”問題容易引發。事實上,一些明顯帶有“擊鼓傳花”性質的炒作品,已經出現了泡沫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