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老板施粥65天因無健康證被迫停止(圖)
4日早上5點多,林如新載著一車粥、饅頭、小菜來到浙江省義烏市香山路人才市場,和志愿者們支起雨篷。
這時施粥攤前已經排起了百來人的長隊。從今年大年初五開始,在義烏打拼多年的溫州老板林如新開辦的施粥攤已經堅持了65天,“每天要分掉1000碗粥,2000個饅頭。”
而這天卻是施粥攤的最后一天,林如新神色黯然地和領餐者一一告別。“一開始最要命的是資金、人手問題。現在天氣越來越熱,衛生條件實在是難以保障。”談起收攤的原因,林如新很是無奈。
每天花費1200元
從正月初五施粥攤開辦以來,早報記者就一直追蹤采訪林如新。“起初只想做15天的,因為春節后半個月往往是義烏人才市場民工最集中的時間。”林如新說,可是沒想到受經濟危機的影響,這段日子聚集在人才市場的打工者越來越多,“很多人一大早就等在這了,就是為了能喝上碗熱粥,一直找不到工作他們連飯錢都成問題。看到他們顫顫巍巍的手,我總覺得要想辦法把粥攤撐下去。”
林如新在郊區租了間民房,請了兩個師傅熬粥做饅頭。他算了一筆賬,每天2000個饅頭需要500元,1000碗粥是400元,小菜150元,一次性筷子50元,還有送粥的車租金要100元,加起來是1200元/天。
愛心接力“不差錢”
“比原先料想的要累多了。” 林如新畢竟還有自己的公司要打理,實在騰不出這么多精力,“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一份愛心在大家手中傳下去。”林如新開始在朋友圈里四處宣傳“1200元就能幫助1000人”的想法。
上月底,林如新回溫州老家,向溫州的同學、朋友“推銷”施粥攤的義舉,得到了他們的全力支持,“其中一位同學就答應出資20萬。”與此同時,來自社會上的熱心捐款也多了起來,“有位義烏人拿出了4800元,還有位諸暨老板捐了1萬元。”
林如新此前在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說,資金困難問題不大了。至于缺少固定的志愿者則可以雇人,“每天早上不到1小時就能分發完粥和饅頭,人手的費用支出還是可以解決的。”
“管”與“扶”的尷尬
4月1日,浙江省義烏當地衛生監督部門工作人員到施粥攤檢查,并口頭提出了一些存在問題。“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施粥人員沒有健康證;二是如何保證碗筷的消毒。”林如新對衛生監督部門提出的意見很理解:“1000多號人萬一出點什么事,我們的責任很大。”反復商量的結果,林如新決定從5日起停辦施粥攤。“如果政府部門能在衛生、場地等方面給一些指導,我還是很想繼續把施粥攤辦下去的。”林如新說。
“政府部門對這類民間慈善活動有沒有必要去管理,一管會不會‘管死’,會不會適得其反?我們也一直在討論探索。”浙江省民政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負責人分析稱。他認為,如果施粥攤要繼續辦下去,“社會團體必須要有業務主管單位才能在民政部門注冊”,僅僅這一點就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門檻。
(陸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