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里人民廣播電臺"930愛心助學"受關注(圖)
大風洞鄉為羅燃美送來助學款
凱里人民廣播電臺和凱里市教育局自7月聯合開展“93.0愛心助學”活動以來,得到大風洞鄉黨委、政府的關注和支持,8月11號上午,該鄉為貧困學子羅燃美送來了4000元助學金。
自“93.0愛心助學”活動開展以來,凱里人名廣播電臺發揮頻率優勢,拿出廣告時段誠邀各界愛心人士一起為貧困學生籌集善款,所有征集的費用全部進入凱里市教育局為930愛心助學活動專門設立的基金賬戶,用于我市貧困學生的讀書費用。
根據凱里市教育局給提供的學生名單,凱里人民廣播電臺走訪14名貧困畢業生,并邀請其中的三名及其部分愛心企業走進直播間,自7月29號起每天上午11時做“93.0愛心助學”系列訪談直播節目,下午5點重播,受到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與支持,他們紛紛為貧困學子送來善款。19歲的羅燃美就是本次活動要幫助的貧困學子之一,她畢今年業于凱里市第三中學,被貴州大學第一批本科旅游管理專業錄取。
受貧困學子堅韌的求學信念所感動,三棵樹鎮已經在凱里市教育局“930愛心助學”基金賬戶上打入了2000元助學基金,9號下午,黔東南州富譽爆破有限責任公司為貧困學子捐款10000元。截至目前,“930愛心助學”基金賬戶已籌集善款20000余元,另有吉大夫、百姓藥業等企業及部分市民致電稱,他們為貧困學子捐贈的善款將在近日打入“930愛心助學”基金賬戶。
貧困學生羅燃美的艱難求學之路
7月20日,記者接到羅燃美的電話,她告訴記者,貴州大學方面已經通知她,她被該校的旅游管理專業(第一批本科)錄取了。記者由衷為他高興。12年的努力和堅持,讓她在高考上獲得了不錯的成績,她如愿考上了她一直想要就讀的學校----貴州大學。
記者從貴州大學官網上查到,貴州大學旅游管理專業學費是3300元,加上住宿費、書本費等,大約需要5000元。“媽媽和哥哥可以給我湊到4000元,若爸爸能從鄰居那里借到1000元,報名費就夠了。”羅燃美說到。不過,報名費只是羅燃美上大學所需的一部分費用,另外一部分則是她在學校的生活費。“一位師兄告訴我,在貴大每月生活費大約在600元左右,但家里很難承受得起。”羅燃美說到。
7月21日,記者到大風洞鄉石板村白巖組羅燃美家采訪得知,羅家共有5口人,除羅燃美外,還有79歲的奶奶、57歲的爸爸、46歲的媽媽以及21歲的哥哥。奶奶年事高,已無勞動能力;爸爸患癲癇病,常常發病且多次摔成重傷,給家里帶來額外的經濟負擔。因此,媽媽是家里的主要勞動力。羅家共有3畝田地,田主要種植水稻,每年約有1000斤谷子的收成;地除少部分種植蔬菜外,剩余的用來種植玉米、紅薯等,而所收的玉米、紅薯主要用途是換大米補充口糧的不足。
去年以前,羅媽媽每年能養肥兩頭豬,那是她家的主要經濟來源。羅家會把大的一頭賣出去,給羅燃美及哥哥準備學費,而另一頭則是過年時候殺,然后賣出大部分換錢,用于購買下一年的豬種及春耕所需的物資。
因為家里經濟來源拮據,羅燃美家從未翻新房子,兩間簡陋的木房時常漏雨,家用電器只有電燈、電飯鍋。羅爸爸告訴記者,電飯鍋是兒子2010年打工掙錢買的,花了80元,那是他家用過的最貴的電器。
就家庭情況而言,羅燃美似乎很難念完三年高中。但事實上,2008----2009年度,她還和哥哥一起上高中,哥哥在凱里一中念高三,羅燃美則在凱里三中念高一,因為,他們或是得到了別人的幫助,或是得益于學校的政策。
“非常感謝我們村的吳壽江叔叔,兒子讀高中的三年,都是他幫交的學費,家里只需要準備生活費就可以了,給羅家減少了大部分的負擔。”羅爸爸告訴記者。
至于羅燃美,則遇到了更好的機遇,初中她在凱里6中希望班就讀,學校給她免了學雜費,每月還有60元的生活補助。2009年中考時,羅燃美考了577分的好成績,遠遠超出了凱里一中的錄取分數線。然而,羅燃美放棄了就讀凱里一中的機會,選擇就讀凱里三中,因為,當時凱里三中有一項政策,她可以得到免交學雜費的待遇。(羅燃美說,中考分數超出一中錄取分數線的學生,選擇讀三中則可以免交第一學期的學雜費,此后每學期期末考試總分在年級前10名,即可免交下學期的學雜費。)
三年的高中學習,羅燃美不需要交一分學雜費,因為,她的期末考試成績都在年級前5名以內。不僅如此,學校每個學期設立的獎學金(每人800元)她一次也沒落下,這極好地解決了她生活費困難的問題。羅爸爸感嘆說,要不是得益于凱里三中的這個政策,羅燃美根本念不起念高中。
2010年,羅燃美的哥哥高考落榜了,羅家承受不起他復讀的高昂費用,羅哥哥選擇放棄復讀,南下廣州打工,把念書的機會留給學習成績更好的妹妹。兩年來,他打工掙的錢,不僅要讓自己生活下來,還要補家用和照顧妹妹,他舍不得買一件好衣服、一臺好手機,他決定等妹妹大學畢業之后再蓋新房、娶媳婦,他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長兄如父”這個詞。
羅燃美考上大學了,羅家人都很高興,但高興之余,羅家人也在想辦法給羅燃美準備學費。今年3月份,羅媽媽跟村里人一起,來到福建漳州務工,因為文化低,且年紀大,她最后只能找到一份龍蝦包裝的工作,工資非常低。好在,廠方給她提供了住處,每個月省吃儉用,羅媽媽可以剩下幾百元,給女兒準備學費。(楊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