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河縣“錦屏文書”搶救工作成果斐然
本港訊 (姜丹峰 特約記者 田景才)4月14日,記者從劍河縣檔案局獲悉,該縣自2007年3月開展“錦屏文書”征集、搶救和保護工作以來,工作成效十分顯著。截至目前,征集到錦屏文書近萬余份,完成搶救裱糊5000余份。征集到一份立于康熙42年的《分家契》,經專家鑒定認為,是目前黔東南州征集到的最早的“錦屏文書”資料,距今已有304年。
“錦屏文書”,是《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第三批入選項目,與“敦煌文書”“徽州文書”一起稱為我國迄今發現的“三大文書”。
“錦屏文書”泛指以劍河、錦屏、黎平、三穗、天柱縣為中心的貴州省清水江流域苗侗人民在長期生產勞動、經濟交往和社會實踐過程中產生的山林土地權屬買賣、轉讓、村規民約、環境保護等民間契約,又稱民間契約文書,它記載了清水江流域少數民族明清以來數百年的林業經濟史。目前發現的“錦屏文書”為清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及民國各個時期,尤以乾隆、道光、光緒、宣統及民國年間居多。專家認為,“錦屏文書”記載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森林保護與林業開發、生態保持與經濟同步協調發展的習俗和制度,可以說是世界上較早的森林契約保護條文之一。
“錦屏文書”征集、搶救和保護對研究清水江流域社會歷史變遷、深入挖掘清水江流域苗族、侗族民族文化,開發民族民間文化旅游具有十分重要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