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課堂”靚苗鄉 黨員受教育 農民得實惠
本港訊 (通訊員 侯天智)“讓黨員長期受教育,使農民長期得實惠”,這是雷山縣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根本宗旨。為積極創新農村新型教育模式,雷山縣把遠程教育作為農村黨員干部群眾轉變觀念、獲取信息、提升能力的有效載體,突出“學用”關鍵環節,著力構建長效工作機制。目前,全縣已建成100多個遠程教育站點,配備專兼職管理員200余人,實現了遠程教育進機關、進黨校、進鄉鎮、進村屯、進社區、進園區,使遠程教育網絡成為農民黨員干部群眾致富奔小康的“空中課堂”,成為新農村建設強有力的助推器。
學政策,明事理
針對遠程教育信息量大、覆蓋面廣、方便快捷、生動直觀的特點,雷山縣在開展黨建活動時,改變了傳統的聽報告、讀文件的方式,充分運用視頻點播、網絡查詢、播放光碟等手段,要求各站點組織黨員干部學習政治理論和政策法規。該縣丹江鎮烏東村結合本村農業生產實際和黨員干部群眾特點,制定了內容豐富、重點突出、切合本站點實際的教學計劃,先后組織村民收看了《“十七大”解讀》、《農村土地承包法》等資料片,村民不僅愿意學,而且學得進、用得上,有效地解決了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受到了農民黨員及群眾的普遍歡迎。
學典型,謀發展
該縣將產業基地打造成遠程教育的延伸課堂,將課堂教學與實踐基地有機結合起來,構建“進門是課堂、出門是現場”的學用工作格局。雷山縣遠程辦充分發揮遠程教育“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的輻射帶動作用,有針對性地選擇有一定經驗和基礎的種養殖基地、能人大戶、科技示范戶,建立了生態養豬養牛基地、蔬菜大棚園區、茶葉加工協會、果品協會等遠程教育實踐示范基地,將基地周圍分散種養殖農戶聯合起來,為農戶通過遠程教育學農業科技搭建起平臺,逐步形成資源互補+技術互助+市場共享的優勢共同體,使農戶、基地、市場聯系更加緊密。截至目前,這些遠程教育示范基地已開展現場教學30余場次,培訓黨員干部群眾1800余人次。通過學習實用技術,黨員干部帶頭致富和帶領群眾致富的能力明顯增強。全縣各鄉鎮站點充分利用遠教設備,積極組織廣大黨員干部、農民群眾學習農村適用技術,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無公害、高效益的種養項目,實現了增產、增效、增收。
學經驗,強本領
該縣遠程辦、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職教等部門組成聯合巡講團,針對不同年齡結構、職業技能返鄉農民工的培訓需求,采取巡回宣講的方式,深入各鄉(鎮)村開展學習輔導活動。同時,各鄉(鎮)村分別組織返鄉農民工到種養殖大戶、個體加工廠參觀學習,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專家講解與現場示范相結合、網絡教學與播放電教資料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對返鄉農民工進行大規模集中培訓。采取“用過去的事教育今天的人,用身邊的事教育身邊的人,用外出人創業的事教育在家的人,用致富人的事教育奔小康的人”的方法,圍繞農村黨員教育,發展支柱產業,開發本地資源,制作鄉土課件,拓展遠教功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截至目前,全縣已開展返鄉農民工轉崗專題輔導培訓120場(次),培訓5600余人次,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率達到85%以上,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一大批“土專家”、“田秀才”脫穎而出。
學技術,促增收
該縣遠程辦利用雷山縣黨建網、農業信息網等網站,為農民工提供科技知識,并與就業局合作,在黨建網開設了黨員干部群眾就業創業信息專欄,積極為黨員干部群眾、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搭建平臺。雷山縣丹江鎮返鄉農民工楊敬仁通過觀看縣遠程辦下發的養雞光盤,加上自己的實際經驗,很快掌握了雞的孵化技術,開始從事種雞飼養與孵化。現在存欄成雞有3000只,預計春節前就可全部出售,凈利潤能達到5萬元以上。
學文化,樹新風
該縣遠程辦在全縣大力開展移風易俗、政策法律法規、思想文化、文藝體育等方面的宣傳教育活動,不僅營造了濃厚的文化氛圍,而且加強了對廣大黨員群眾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倡導樹立和諧友好文明的新風。開通鄉村遠程教育網站后,充分發揮遠程教育資源優勢和設備優勢,利用晚上的時間播放電影、戲曲、小品等文娛節目,并針對不同年齡段人群舉辦戲曲專場、經典電影專場、科普講座等,極大地豐富了黨員干部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通過觀看遠程教育節目,給農村帶來的新氣象、新變化,宣傳黨的富民政策,贊美和諧幸福新生活,深受群眾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