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規模優勢遭遇挑戰 布局4G圈地造血
網易科技訊 1月7日消息,在經歷了十年高速增長轉而步入緩慢增長期的中國移動,已開始為競爭格局改變之后的生存問題鋪路。
中國移動某高層人士在近日召開的內部會議中提出,在下一個十年的新型競爭環境中,中國移動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網絡擴容等問題,而是如何避免或減少大規模的用戶流失。
實際上,解決這一問題的出路已經擺在中國移動面前——開展TD-LTE規模技術試驗。業內人士認為,布局4G的這一關鍵性舉措,將使中國移動得到先發優勢;但能否因此打破在3G時代的“三分天下”局面、贏得新的領先,短期內還難以預料。
規模優勢遭遇挑戰
作為國內最賺錢的企業之一,中國移動在過去十余年雖然不斷遇到批評和質疑,但其以“規模優勢”帶來的高速增長卻一直得到資本市場的肯定。
數據顯示,中國移動在2G時代創造了全球最大的網絡規模、全球最多的用戶規模,收入增長、利潤增長也一直處于較高水平。與此同時,中國移動建立了龐大的客戶服務體系和銷售渠道體系,發展了5.7萬個自有營業廳和117.6萬個合作渠道,客服滿意度也遠高于競爭對手。
無可否認,“規模優勢”已成為中國移動十多年來積累的最大優勢。正是借助“規模優勢”,中國移動的數據新業務(比如無線音樂等)才得以快速發展。此外,由“規模優勢”帶來的“效益優勢”,也使得中國移動能夠實現較高的利潤增長以及充足的現金流,也因此有了較強的抵抗風險的能力。
不過,進入3G時代之后,中國移動的“規模優勢”逐漸遇到了自身增長放緩、競爭不斷加劇等多方面的挑戰。
在自身增長方面,移動市場普及率的不斷提高(已達到60%以上),不僅使用戶增長放緩,也使話務量增長放緩。數據顯示,2010年前9個月,中國移動話務量一直保持20%的增長,而10月份其增長急劇下降,開始面臨“天花板”壓力。與此同時,中國移動數據業務的增長與收入不同步,雖然數據業務量大幅度增長,但相應的收入增長卻并不多。
除了普及率提高帶來的增長壓力,來自另外兩家競爭對手的聯合沖擊,成為中國移動增長放緩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數據顯示,由于競爭對手對新入網用戶的分流,中國移動持續多年的強勁增長勢頭正在受到明顯挑戰,每月用戶的增長量呈現遞減態勢。上述中國移動高層人士在內部會議中指出,在天津和海南兩地試點實施的攜號轉網,已造成中國移動的用戶流失,“流出率遠遠大于流入率”。
“現在各省公司都反映網絡擁塞、質量下滑、客戶滿意度下降,大家都在抱怨選基站有困難,網絡擴容跟不上。我認為更大的挑戰在于,如果在全國范圍內推動號碼可攜帶,每天有大量客戶流出,時間不長我們的網絡就空閑了,到時候也沒必要擴容了。”這位中國移動高層人士強調,“如果規模優勢喪失了,那么良好的網絡將成為巨大的負擔。”
尋求下一個先發優勢
正如以上所述,中國移動在2G時代積累的“規模優勢”,已在進入3G時代之后出現逐漸減退的苗頭。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如何應對優勢減退的風險,成為中國移動面臨的頭等大事。
一方面,兩家競爭對手在過去兩年的上升勢頭,已經成為了中國移動不得不去迎接的挑戰。另一方面,中國聯通與蘋果公司合作引入iPhone之后,聯通品牌價值的提升也讓中國移動無法忽視——雖然與外界的關注相比,iPhone對運營商業績的影響并沒有人們想象那么大,但由于這款明星終端對高端用戶群產生的巨大號召力,中國移動還是不遺余力地與中國聯通“暗戰”。
實際上,手握一款3G明星終端并不能成為運營商爭奪用戶的長效機制,來自互聯網的競爭也讓電信運營商倍感壓力。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谷歌、蘋果等其他行業的廠商正在占領電信運營商的利益范圍。
基于此,上述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移動應該借助我國布局4G的機會,將“下一個先發優勢”囊入懷中。
據悉,工信部近日已批復同意中國移動在上海、杭州、南京、廣州、深圳、廈門6個城市開展TD-LTE規模技術試驗。按照中國移動的規劃,未來,中國移動將同時運營GSM、TD-SCDMA、TD-LTE、WLAN四張網絡。正如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曉慶在此前的采訪中所述:四張網絡多種技術的同時運行,將成為運營商網絡建設的一個發展方向,也將成為未來移動互聯網發展的一種常態。
不過,上述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移動能否借助布局4G的機會打破在3G時代“三分天下”的局面,能否將2G時代的“規模優勢”延續下去,不僅取決于中國移動的TD-LTE網絡建設及運營維護,還取決于芯片和終端設備的成熟進度,甚至包括業務應用在內的整個產業鏈的成長速度。
該人士同時表示,這一考驗將直接影響中國移動在未來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站位”,而中國移動在手機閱讀、手機游戲、手機支付等多個新業務領域的拓展也將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