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紅外天文衛星捕捉到宇宙誕生初期的星光
核心提示: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利用“明”號紅外天文衛星,觀測到了宇宙誕生約3億年后形成的恒星所釋放的光。
新華網東京10月22日電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21日宣布,其研究小組利用“明”號(ASTRO-F)紅外天文衛星,觀測到了宇宙誕生約3億年后形成的恒星所釋放的光。這一發現將有助于弄清宇宙誕生初期恒星的形成和演化機制。
按照現有理論,宇宙誕生的大爆炸發生在約137億年前,大爆炸之后約38萬年至10億年的階段被稱為“宇宙黑暗時代”。盡管在這個時期逐漸有恒星和星系誕生,但它們產生的光仍然很暗,并且被彌散在宇宙中的“氫氣霧”遮掩,所以許多恒星難以觀測。
研究小組多年前利用“明”號紅外天文衛星,對“天龍座”方向進行了半年時間的觀測,然后分析了宇宙的亮度。在去除了迄今為止已知恒星和星系釋放的光之后,最終發現了距離地球非常遙遠的藍色天體放出的光。經分析,研究人員推定這是宇宙誕生約3億年后產生的恒星團釋放的光。這一恒星團中的恒星被認為是宇宙的第一代恒星。
由于迄今為止關于宇宙誕生初期的恒星數目和如何分布等的觀測數據很少,此次成果有可能成為弄清上述問題的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