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科學會議:學者探討返老還童有無可能
核心提示:目前普遍認為,降低端粒的縮短速度則可能延緩細胞衰老。進一步的問題則是,恢復端粒長度,會不會讓衰老的細胞重新變得年輕?
“返老還童到底可不可能?”在位于北京西郊香山的一間會議室里,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衰老研究中心教授童坦君的問題讓原本如火如荼的討論突然停止。
童坦君并非在講述一個野心勃勃的科幻故事。近日,第417次香山科學會議以“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及衰老基礎研究的重要性”為主題,學者們從科學的角度探討人類衰老的原因。
端粒研究成焦點
對于童坦君的問題,學者們在短暫的思考后,又進入到下一階段的熱烈討論中。而所有的討論都離不開當前衰老研究的熱點——端粒。
30多年前,美國生物學家Hayflick發現,細胞經歷一定次數的分裂后便停止了,似乎存在一個限制細胞分裂次數的“鐘”。
這里的“鐘”便是端粒。它是染色體末端的重復DNA序列和蛋白質組成的復合物。在正常的細胞中,端粒隨著細胞分裂變得越來越短。縮短到一定程度時,細胞停止分裂,衰老便產生了。
這一結論在細胞和個體水平上都適用。克隆羊“多莉”便是由于復制了成年母體的端粒長度而過早死亡。也就是說,它一出生,染色體端粒長度已經是母體成年時的長度。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譚錚解釋說:“如果能讓多莉有正常的端粒長度,壽命就會得到延長。”
近年來,端粒細胞衰老假說已經成為眾多衰老假說中的重要方向,新發現層出不窮。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該領域的三名美國科學家。他們的工作揭示了DNA的“末端復制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并以此實現對染色體完整性的保護。
端粒縮短不僅帶來壽命縮短,還與一些疾病的發生有關。杭州師范大學衰老研究所教授鞠振宇在研究中發現,端粒較短的高血壓病人發生冠心病的風險增加,而端粒縮短和其他因素共同影響了II型糖尿病的發病。
目前普遍認為,降低端粒的縮短速度則可能延緩細胞衰老。進一步的問題則是,恢復端粒長度,會不會讓衰老的細胞重新變得年輕?童坦君正是基于這樣的推理而提出“返老還童”的問題。
長生不老仍是神話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長生不老”、“返老還童”等關于永生的夢想在現代科學產生前頗為流行。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19年,秦朝方士徐福就為了尋求長生不老仙方探訪蓬萊仙洲。
今天對端粒的研究則很容易讓我們重拾這些人類早期的夢想。當童坦君一本正經地將這個問題再次提出來時,研究者們在慎重思考后認為,返老還童、長生不老仍然是神話。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周金秋指出,衰老的過程概括了生物體隨著時間推移所產生的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變化,端粒假說只是衰老機理的假說之一。
“目前,除了端粒假說外,還有蛋白質廢物差錯堆積假說、DNA損傷修復假說、基因表達調控假說、自由基假說等等。”他說。因此,我們無法僅利用端粒假說來推斷人類永生的結論。
據童坦君介紹,除關注端粒外,抑癌基因p16是衰老相關基因研究的“常青樹”,它與人類整體衰老相關,還和多種老年病發病相關。
而針對端粒假說,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張宗玉則解釋,盡管我們已經確定壽命與端粒長度有關,但這并不表示壽命“僅”與端粒長度有關。
例如,流行病學統計顯示,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5歲左右。在張宗玉看來,由于男性端粒縮短速度快于女性造成了社會普遍的“孤老太太多、孤老頭子少”現象。
“但還有許多因素影響壽命。”她說,“比如,雌激素帶來的影響。”
同時,從遺傳因素上看,一些抗氧化酶基因存在于X染色體上,這使得擁有兩條X染色體的女性在抗衰老能力上強于男性。
另外,疾病也是影響因素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教授陳香美認為:“在目前的衰老研究中,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無法確定自然衰老和疾病在一個機體的衰老過程中所占的比例。”
“返老還童到底可不可能?”在位于北京西郊香山的一間會議室里,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衰老研究中心教授童坦君的問題讓原本如火如荼的討論突然停止。
童坦君并非在講述一個野心勃勃的科幻故事。近日,第417次香山科學會議以“人口老齡化的嚴峻挑戰及衰老基礎研究的重要性”為主題,學者們從科學的角度探討人類衰老的原因。
端粒研究成焦點
對于童坦君的問題,學者們在短暫的思考后,又進入到下一階段的熱烈討論中。而所有的討論都離不開當前衰老研究的熱點——端粒。
30多年前,美國生物學家Hayflick發現,細胞經歷一定次數的分裂后便停止了,似乎存在一個限制細胞分裂次數的“鐘”。
這里的“鐘”便是端粒。它是染色體末端的重復DNA序列和蛋白質組成的復合物。在正常的細胞中,端粒隨著細胞分裂變得越來越短。縮短到一定程度時,細胞停止分裂,衰老便產生了。
這一結論在細胞和個體水平上都適用。克隆羊“多莉”便是由于復制了成年母體的端粒長度而過早死亡。也就是說,它一出生,染色體端粒長度已經是母體成年時的長度。
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譚錚解釋說:“如果能讓多莉有正常的端粒長度,壽命就會得到延長。”
近年來,端粒細胞衰老假說已經成為眾多衰老假說中的重要方向,新發現層出不窮。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該領域的三名美國科學家。他們的工作揭示了DNA的“末端復制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并以此實現對染色體完整性的保護。
端粒縮短不僅帶來壽命縮短,還與一些疾病的發生有關。杭州師范大學衰老研究所教授鞠振宇在研究中發現,端粒較短的高血壓病人發生冠心病的風險增加,而端粒縮短和其他因素共同影響了II型糖尿病的發病。
目前普遍認為,降低端粒的縮短速度則可能延緩細胞衰老。進一步的問題則是,恢復端粒長度,會不會讓衰老的細胞重新變得年輕?童坦君正是基于這樣的推理而提出“返老還童”的問題。
長生不老仍是神話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長生不老”、“返老還童”等關于永生的夢想在現代科學產生前頗為流行。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19年,秦朝方士徐福就為了尋求長生不老仙方探訪蓬萊仙洲。
今天對端粒的研究則很容易讓我們重拾這些人類早期的夢想。當童坦君一本正經地將這個問題再次提出來時,研究者們在慎重思考后認為,返老還童、長生不老仍然是神話。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周金秋指出,衰老的過程概括了生物體隨著時間推移所產生的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變化,端粒假說只是衰老機理的假說之一。
“目前,除了端粒假說外,還有蛋白質廢物差錯堆積假說、DNA損傷修復假說、基因表達調控假說、自由基假說等等。”他說。因此,我們無法僅利用端粒假說來推斷人類永生的結論。
據童坦君介紹,除關注端粒外,抑癌基因p16是衰老相關基因研究的“常青樹”,它與人類整體衰老相關,還和多種老年病發病相關。
而針對端粒假說,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張宗玉則解釋,盡管我們已經確定壽命與端粒長度有關,但這并不表示壽命“僅”與端粒長度有關。
例如,流行病學統計顯示,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5歲左右。在張宗玉看來,由于男性端粒縮短速度快于女性造成了社會普遍的“孤老太太多、孤老頭子少”現象。
“但還有許多因素影響壽命。”她說,“比如,雌激素帶來的影響。”
同時,從遺傳因素上看,一些抗氧化酶基因存在于X染色體上,這使得擁有兩條X染色體的女性在抗衰老能力上強于男性。
另外,疾病也是影響因素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教授陳香美認為:“在目前的衰老研究中,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無法確定自然衰老和疾病在一個機體的衰老過程中所占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