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文化的“可能”專訪貴州省文化廳廳長徐圻
貴州都市報消息 這位哲學教授出身的文化廳長,習慣于從理論思維的高度來理解、闡釋文化,同樣也熟諳于用對現實的人文觀照來探尋文化改革發展的路徑。貴州文化,由于地理、歷史等諸多原因,曾長期處于邊緣狀態,惟其如此,貴州文化的地域表象、歷史方位和民族特征十分明顯,一句話,個性鮮明。如何在實現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的過程中,實現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實現貴州文化的崛起,這是徐圻經常思考的問題。而我們的此次專訪,就從探討貴州文化的“可能”著手。
文化跨越式發展是否可能
徐圻說:貴州所要實現的歷史性跨越,既包括經濟的大發展,即全省各族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大提升;又包括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大進步。這其中,文化建設的大發展,即全省各族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大提高,占據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毋庸置疑,作為一個欠發達、欠開發的西部省份,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水平是相對落后的,但這并不意味著貴州的文化建設也一樣滯后。事實上,我們的文化不僅可以先行一步,而且可以為貴州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推力。
在侃侃而談中,徐圻向我們描述了貴州文化資源的寬度和厚度:貴州文化資源十分富積,貴州文化資源十分多樣,貴州文化資源十分有個性,這些都是貴州文化資源的魅力,而這些資源又是貴州文化在現實層面得到跨越式發展的最大可能性。
徐圻認為,不論是關心文化建設,還是從事文化工作,都應該對文化概念有一些理論的認知。他說,最廣義的“文化”,是一個哲學層次的概念,與人的存在及存在方式,與人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等密切相關。就此而言,“文化”是與“自然”相對的,即一切非自然的、人為的現象都屬于文化現象,簡而言之,文化就是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態度。這就是所謂文化的“共性”。在文化的這個共性之下,又存在著具體的、多種多樣的文化形態,亦即文化的個性或特殊存在方式。與經濟、科技、軍事等相比,文化是要講“差異性”即“個性”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個宗旨,就是“保護文化個性”;科學發展觀強調統籌兼顧,這里的“統籌”和“兼顧”就是一個合理對待、妥善處理共性與個性的科學方法,這一點,在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發展方面,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講要把握文化的共性,就是要體現普世性和人類共同價值,引領和弘揚先進文化,而不能保護落后、搞“文化孤島”;我們講要張揚文化的個性,就是要通過多元的、特殊的甚至唯一的樣式,來體現核心價值,彰顯比較優勢,實現不同文化間的和諧交融,鞏固和發展有中國和貴州特色的精神家園。
徐圻認為,在貴州經濟社會實現歷史性跨越的過程中,貴州文化大有可為。他的信心來自于對貴州文化“家底”的理性認知。文化多元并存,文化原生性、完整性強,是貴州文化的極為突出的特點。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軍事文化等等,多種形態的文化交錯在一起,構成了貴州文化蔚為大觀的“文化庫”。而在訪談中,徐圻將話題重點放在了貴州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上。
長期多民族融合聚居的人文奇觀,使貴州省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省。全省已核定的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3215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62項101處。2009年9月30日,被稱為“天籟之音”的“貴州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就此填補了貴州世界級文化遺產的空白。
徐圻說,他之所以特別看重貴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因為這些遺產與創造它們的民眾貼得最近,這些文化遺產充滿著生存的智慧、創造的樂趣、審美的情調、人際的醇厚,它們是貴州先民世世代代傳承至今的生活方式的總匯,是貴州向全人類奉獻的精神財富。這將給貴州文化工作者以啟示:文化要充分地貼近群眾生活,理解群眾的生活需要,并為群眾生活提供服務。而文化軟實力正是由這些環節提供的。當文化的形態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乳交融時,當文化不但成了人民群眾欣賞、消費的客體而且成了發自人民群眾心靈的主體時,它所產生的精神凝聚力必然是巨大的。
文化跨越式發展如何可能
在細數貴州文化家底之后,徐圻認為,貴州文化要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做的工作千頭萬緒,但當前最基礎性的工作,大致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
其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與完善。
《貴州省“十二五”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正在編制中,在國家支持、地方努力、各方協作下,以下項目將力爭列入省“十二五”規劃:貴州省美術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省群眾藝術館改擴建,6個市(州、地)綜合博物館、16個重點文化縣(市、區)博物館,9個市(州、地)圖書館(群眾藝術館)、大部分縣文化活動中心、20個縣級圖書館、25個縣級文化館、100個城市社區文化中心、10個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等等。
徐圻很強調“文化民生”這個概念。他說,文化關乎人的心靈向善、精神境界的升華和生活品位的向上,是非有不可的生存方式,對于已經或正在達到物質小康水準的人們來說,尤其如此。文化建設如果不能做到對人的心靈的關切,就是錯位的。而要實現這一點,最基礎的工作就是確保普通民眾文化權益的維護,即不斷構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是文化民生的關鍵一步。離開了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建設的跨越式發展終將成為空中樓閣。這方面,我省最近幾年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還要加大力度抓。
其二,文化資源的保護。
一個重點是文物保護。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從2007年4月啟動,將于2011年12月結束。截至目前,全省普查完成率為67.9%,共普查不可移動文物7798余處。近年,貴州在村落文化景觀保護上不遺余力。以苗族傳統工藝而聞名的雷山縣控拜苗寨,以水族獨特文化為特色的荔波縣水利大寨,以侗族稻作文化而著稱的從江縣銀潭村等,目前正在成為村落文化遺產保護的示范點。
另一個重點當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國位置顯要,貴州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省。這是貴州文化軟實力的最重要依托。徐圻說,今后要繼續從繼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建設先進文化的高度,從保護“多彩貴州”優秀文化遺產家園的角度,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宣傳。同時,啟動《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保護總體規劃》的編制;繼續積極探索具有貴州特色的生態博物館發展道路,為國際生態博物館在實踐上的運作提供有益經驗;2010年已經著手在全省建立2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示范地,并加大“苗族服飾”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力度,對已經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貴州侗族大歌”加大保護力度,制定具體保護措施。
其三,打造文化精品。
徐圻認為,貴州文化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擁有自己的文化精品。文化精品往往濃縮了一個地方精華的文化元素,集中體現了一個地方的文化氣質和人文精神,更直接地呈現了一個地方文化建設的水準和品位。
2006年以來,一臺充滿鮮明貴州地域文化特質,充滿濃郁貴州民族文化氣息,又充分借鑒了現代歌舞藝術表達手段的原生態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貴州風》,在國內逐漸聲名鵲起,造就了文化演藝市場的“多彩貴州現象”。
徐圻說,《多彩貴州風》的成功,體現的正是文化精品的力量。在《多彩貴州風》示范效應的影響下,近年來貴州舞臺藝術精品迭出。凝聚了貴州兩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和儺戲的大型民族舞劇《天蟬地儺》,展現了貴州早期民族資本家將商業發展與文化追求融為一體的大型話劇《天地文通》等,都獲得了很高的藝術評價,在國家級藝術展示平臺頻頻亮相、獲大獎。
文化崛起的現實路徑
文化資源的豐富,并不等于文化競爭力的強大;文化樣式的多元,并不等于文化吸引力的增加。徐圻認為,對于當前貴州文化來說,依然需要通過“文化突圍”實現“文化崛起”,在擴大文化影響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促進產業化升級三個方面做足做好文章。
徐圻指出,文化的要義是“以文化人”。文是載體,化是手段,人是目的,“以文化人”突出的就是文化對于人的積極影響力或感染力。文化影響力的提升,要靠知名度的擴大;但也并不是說有了一兩個知名品牌,影響力就一定能夠有效、持續地提高。必須將貴州文化的精髓(即千百年來特別是近百年來貴州各族人民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凝聚起來、積聚開來的人文精神)融匯于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過程中,從中繼承、弘揚和發展出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貴州氣派、貴州面貌。這個東西,才是真正有生命力、感染力、影響力的文化要素。
比如,侗族大歌之所以能夠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在于它多聲部無伴奏和聲的演唱形式,更為重要的是它表達了侗族的人文精神,即“飯養身、歌養心”的生活態度,以及追求人與自然相生相伴、和諧共存的理念。
再如,《多彩貴州風》之所以受到各方廣泛好評,聲光電等舞臺現代技術的運用,固然豐富了民族歌舞的藝術表達方式。但最為打動人的,恰恰是這臺大型原生態民族歌舞展現出來的多姿多彩的貴州各民族的日常生存方式,折射出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和獨特的精神訴求。
徐圻說,盡管貴州文化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但這方面的建設依然任重道遠。讓貴州文化走出大山,走向全國和世界,是提升影響力的必然要求。“十五”以來,貴州省的對外及對港澳臺文化交流項目大幅提升,遍及法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日本、印度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中法文化年”、“中俄國家年”等大型交流活動,逐步形成了貴州對外及對港澳臺文化交流多層次、多渠道、多樣式的格局,呈現出官方交流與民間交流相結合、訪問演出與商業性演出相結合、國外交流與境外交流相結合、成人藝術交流與少兒藝術交流相結合等特點。今后依然要堅持“走出去”的方針,這是對外宣傳的需要,更是貴州文化影響力建設的需要。走出去,就有新天地;走出去,就有新視野。此次上海世博貴州活動周,無疑是一個極好的展示貴州文化的平臺,我們已經作好了精心的準備,屆時將為海內外游客奉上一道豐富、獨特、精美的文化大餐。
多年來的實踐已經證明,文化體制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提升文化人創造才能與智慧的必由之路。作為文藝精品生產的重要力量,徐圻認為,貴州文藝院團的體制改革是一出重頭戲。只有改才會有出路,只有改才會出精品。正是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助推下,獨具貴州特色的黔曲黔韻競相在全國舞臺上亮相。貴州省黔劇團2007年被文化部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保護單位,并在去年推出了優秀劇目《大學生村官》,入選全國優秀地方戲展演;貴州省花燈劇團近年也相繼推出廣受好評的優秀劇目《月照楓林渡》、《征人行》;而貴州省京劇團與貴陽市京劇院合并成立的貴州省京劇院,則開創了國內“同一城市同一劇種不同層級院團整合為一”的先河,受到了文化部的充分肯定。
對于貴州文化體制改革來說,2009年最具轟動效應的事件,當屬貴州省雜技團有限公司和貴州省演出有限公司的掛牌,標志著我省國有演出單位轉企改制的突破。貴陽交響樂團的誕生,也具有標桿意義,它是全國唯一一家由民營企業出資組建、政府大力扶持并且擁有專屬排練場地和音樂廳的職業交響樂團,開創了中國民營資本進入嚴肅音樂領域的先河。
徐圻說,文化生產力的重要體現,是文化產業的大發展。近年來,由娛樂、演出、音像、電影、網絡文化、藝術品等市場組成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貴州文化市場體系逐漸形成。文化產業對貴州經濟發展的貢獻不斷增強,文化產業的增長率高于全省GDP同期年均增長率;完整的文化產業體系也在初步形成,全省文化產業布局逐漸呈現出“一中心、五帶、三區”的特點,即以省城貴陽市為重點的文化產業“中心區”,以“貴陽——安順——黃果樹、貴陽——遵義——赤水、貴陽——凱里——黎平從江榕江、貴陽——都勻——荔波、貴陽——畢節——威寧”為代表的五個特色產業帶,以及興義、六盤水、銅仁三個特色文化產業聚集區。傳統文化產業重新煥發生機,動漫、網絡游戲等新興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貴州文化產業的勃興,必將有力地推進貴州文化的崛起。
貴州文化,前景可期;貴州文化,大有可為。對此,徐圻充滿信心。(陳守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