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貴州文化 圖譜
貴州日報消息 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年。當2010年的日歷已經翻啟,貴州文化崛起的步伐在日漸加快,我們記錄下1月25日全省文化工作會議的新思路、新目標,以期傳遞出貴州文化的鏗鏘足音。
今年,省政府正在編制《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在這個總規劃之下,包含了23個部門和地區的專項規劃,其中就包括《貴州省“十二五”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
“‘十二五’規劃將使我省‘十二五’期間的文化建設有一個質的飛躍,這是全省人民的期盼。今后幾年,全省文化發展的重點項目列入到全省總體規劃當中。同時,結合我省實際,民族文化建設將作為單獨的部分列入到專項規劃當中,作為我省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的有力舉措,作為推進全省少數民族重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少數民族文藝精品創作、少數民族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及相關人才建設、經費投入方面得以落實的重要抓手。”省文化廳廳長徐圻如是說。
抓世博會等重大機遇
高端展示貴州文化
1月29日,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貴州文化活動周”專家論證會在省文化廳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就如何抓住上海世博會這個契機向世界充分展示貴州文化多彩而獨特的魅力,如何利用現代思維方式整合我省文化資源,如何讓“貴州文化活動周”成為亮點等內容進行了熱烈討論。
世博會“文化活動周”活動是各地拓寬對外文化交流空間的難得機遇。我省將抓住上海世博會這個機會,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貴州文化活動周”期間將進行精彩的舞臺演出、民族工藝傳習區、踩街巡游以及慶典廣場活動4個部分的演出和展示。省文化廳副巡視員張寶林說:“貴州作為一塊民族藝術的寶地,將借助世博會的國際性大舞臺,向世界展示代表貴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間和民俗的文化精品。省文化廳、省直文化單位和各市、州、地、縣的文藝隊伍相互配合,共同把貴州文化活動周做好做實。”
今年,省委宣傳部、省文聯、省電視臺等相關部門聯合組成了第十四屆青歌賽貴州領導小組、專家組、協調組和執行辦,通過公開選拔賽篩選出合唱類、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等5組選手。原生態唱法共有3個節目,其中少不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貴州侗族大歌。專家組成員表示,侗族大歌表現形式是多方位的,還有挖掘的潛力,此次我們將把侗族大歌的每個側面全方位、立體地向全世界觀眾進行展示,為此,專家組成員深入黔東南、銅仁等地選拔原生態歌手,目前歌手已進入第一期封閉性培訓階段。
今年2月,由國務院僑務辦組織、貴州民族歌舞劇院承擔的“中國民族藝術團”將赴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進行慰僑演出。《多彩貴州風》精華版也將于年內赴加拿大、美國巡演及參加文化旅游推介活動。以舞劇《天蟬地儺》、話劇《天地文通》等為代表的舞臺藝術精品繼續打磨提高,并積極推向市場,進一步擴大文藝精品的影響力。推薦優秀劇(節)目參加第九屆中國藝術節、第六屆全國話劇展演和全國雜技比賽;組織美術作品參加中國美術發展工程和中國美術海外推廣工程;舉辦全省舞臺藝術技能培訓班和藝術檔案培訓班,切實抓好藝術科研工作。
與此同時,全省各地一批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和適應國際文化交流的品牌項目通過積極的協調運作,爭取更多的國際、國內演出機會。各地方、各演出團體組團(小分隊)參加國際藝術節、音樂節、少兒藝術節及考察、交流、訪問活動,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對外文化交流格局。
加快構建覆蓋全省城鄉的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十一五”期間建立健全我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點在農村,困難也在農村。今年,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覆蓋全省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將逐步建立完善。
加強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特別是加強基層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要以解決農民文化生活貧乏為重點,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今年,在各級財政的支持下,我省將完成全省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項目的實施及設備采購、設施建設任務,建成10個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對一批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的維修改造給予資金補助;完成原10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示范點設備維修及更新,新建408個鄉鎮服務點;逐步推動公共美術館、圖書館、文化館免費向社會開放。我省還將制定貴州古籍保護工作規劃;充實完善“貴州數字圖書館”服務功能,加大少數民族地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推進數字和網絡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的應用和普及,形成實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并在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向少數民族地區重點傾斜。精心組織參加第九屆全國“群星獎”的評選工作,力爭取得好成績。此外,通過擬定《貴州省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與設施設備管理辦法》、《貴州省少兒藝術培訓機構與考級管理辦法》、《貴州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選及管理辦法》,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文化服務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
省文化廳機關黨委書記羅運琪說,文化資源信息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流動圖書館、古籍保護等已成為貴州文化體系的亮點。貴州數字圖書館已經開通運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已實施多年,如何發揮好它們的作用,為建設全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出力;如何將二者結合起來,實現文化事業又好又快發展,需要探索更好的運作模式。同時,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我省將建立公共文化服務職業資格準入制度,從業人員將持證上崗。
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促進文化產業有序發展
對照中央的“路線圖”和“時間表”要求,省直16家文化單位簽訂了文化體制改革責任書。今年,我省文化系統以繼續推動完善相關專業文藝院團轉企改制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為重點,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今年,我省文化系統將完成省雜技團、省文化演出中心整體轉企改制后的配套工作;創造條件啟動省話劇團轉企改制;克服種種困難,啟動并完成北京路影劇院、朝陽影劇院、人民劇場的轉企改制工作;在總結省圖書館、省博物館內部機制改革工作經驗的前提下,啟動省群眾藝術館等單位的內部機制改革工作,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崗位責任制,推行激勵競爭機制,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
今年以貫徹落實國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為重點,我省文化系統著力編制“十二五”貴州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加強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管理,評選第二批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渝黔、貴廣快速鐵路沿線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一期項目開始實施,將帶動規劃沿線文化產業的發展;推進文化與科技、金融的融合,文化與旅游的結合,做大做強貴州文化產業;拓展文化企業的投融資渠道,建設文化產業項目投融資服務平臺,扶持動漫、游戲、會展等新興文化產業發展;做好“多彩貴州文化季”、“西部博覽會”、第四屆亞洲青年動漫大賽及中國卡通藝術節等會展工作;改造北京路影劇院,積極推進“河濱文化廣場”等重大文化產業建設項目的落實。
創新文化遺產保護理念
促進文化遺產合理利用
“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要優先考慮具有地域代表性、區域影響力、遺產優質性的文化遺產。”省文物局局長王紅光說,“近年來我們通過‘村落文化景觀’、‘遺產經濟’等新理念的提出,特別是將文化與旅游發展相結合,使保護與發展互動,取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具有可持續性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對于文化遺產,我們考慮的是社會效益第一,經濟效益第二。我們要加強遺產保護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將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展示與傳習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今年,我省將從保護“多彩貴州”優秀文化遺產家園的角度,利用“博物館日”、“遺產日”及展覽、展演、展示等活動,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宣傳;我省已列入免費開放的39家博物館、紀念館將實施經費動態管理,以公眾參與的形式建立評價體系;利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基本建設文物保護等成果,開展史前考古、流域考古、夜郎考古等專題研究工作;編輯出版《中國文物地圖集·貴州分冊》、《楊粲墓考古發掘報告》和“貴州文化遺產叢書”第一輯等,指導辦好《貴州文化遺產》雜志;推進文物數字化和網絡建設;啟動《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保護總體規劃》的編制,繼續積極探索具有我省特色的生態博物館發展道路,為國際生態博物館在實踐上的運作提供有益經驗;以村落文化景觀保護為抓手,編制和推進百村保護計劃。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將在全省建立2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示范地,加大“苗族服飾”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力度,對已經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貴州侗族大歌”加大保護力度,積極為其提供相關展示平臺,繼續發揮“申遺”成功后的后續效應。省政府公布了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147項(220處),從中遴選出的104項(142處)已作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向文化部申報。(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