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世界末日”純屬無稽之談 地球正當年
滄海變桑田 地球須保護
疊層石是個寶。朱教授說,研究疊層石有幾個意義:第一,當初我們研究的是地層對比,看看相同的地層,年代是不是相同的。第二,沉積學,研究它的沉積環境。疊層石形成在清水的海岸邊,要很潔凈的水,可以判斷它的生長環境。第三,經濟價值方向,有的疊層石就是礦,薊縣的疊層石是生物構造,有的是鐵礦、磷礦、鉛鋅礦等等。第四,生物意義方向,它本身不是生物,卻代表了生物,是由生物形成的。地球上最早生物的記錄,就是從35億年前的疊層石發現的。根據疊層石,確定地球有生物的時間,是從35億年前開始的。也可能比35億年還早,但是,目前還沒有發現直接證據。第五,天體地質學方向,更重要的是證明天體是怎么演變的。天文學家對此特別感興趣。將來,人類可能向更高級的方向發展,或搬到別的星球上去,都是有可能的,這才符合自然辯證法嘛。現在不是在探索外空間、探索火星嗎?從探索地球的奧秘到探索星球的奧秘,它促進航天事業的發展,我們叫“天體地質學”。
過去常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其實,陽光、水、空氣(主要是氧氣),三者缺一不可。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除了藍藻,還有細菌。藍藻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細菌沒有光合作用。所以說,藍藻是氧氣的第一生產力。
因為有了大量藍藻的光合作用,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變少了,相對而言,氧氣增多了。氧氣逐步增多,生物就衍化了,生物就越來越多,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就出現了有氧呼吸生物。有氧呼吸生物,就是動物。大概35億年左右,最早的生命形態就是這樣。由此,萬物自然才蓬蓬勃勃發展起來。萬物才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經歷這樣的衍化過程。
滄海變桑田,薊縣以前就是海。以地質眼光看,海陸變遷是經常發生的。比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原先就是海呀。海陸變遷是普遍規律,有隆起的地方,旁邊就有凹下的地方,不然,隆起是哪來的?一定是凹的地方的物質轉移到高的地方。物質不滅定律嘛。
地震對我們很可怕,從地質眼光看,它很正常的。板塊運動,一個是折皺,彈性地震,一個是破裂地震,還有彎曲地震,彎曲了,它一釋放,彈出來了,就地震了。
對于外星撞擊地球,朱教授說,這種現象在地質學也是有的,一個大坑,被撞擊的天坑。幾十億年以來,它們都是一些小天體,流星、彗星等等,局部的撞擊,不足以造成對地球的整體破壞。應當清楚:同等質量的星體,是不會發生撞擊的。只有小的,才有可能被地球吸引過來,大的,吸引不動嘛,這是萬有引力的作用。
外星撞擊無須擔憂,倒是地球變暖更應該引起全人類的高度警惕。2011年冬天,氣候遲遲不冷,大家都感受到了。全球變暖是二氧化碳過度排放造成的,二氧化碳的屏蔽效應,太陽能還有人類活動產生的熱能,散發不出去,這是人為造成的惡果。它直接的危害,冰山融化,海平面升高,海邊的地方和一些島嶼被淹沒……
我們要看到:人是最重要的地質力量。這個認識,在相當長的時期,被人類忽視了。雖然人類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面前,顯得很渺小、很脆弱。但是,另外一個方面,人類幾近瘋狂地掠奪地球資源,螞蟻啃骨頭,天天這么啃呀,也很厲害啊!地球上的原始植被,越來越少,原始森林幾乎被砍光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被人類自己殘酷地破壞了。如果不加以嚴格控制,這才是最危險的。(記者 肖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