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群居生活使人類腦殼變大 變得更聰明
海豚是群居性動物,并且擁有大的腦部。這難道是巧合嗎?科學家認為不是。圖片來源:Thinkstock
中國科學報訊 一般成人腦部約重1.3千克,擁有差不多1000億個神經元,會消耗我們吸入氧氣的20%。相對于人類體型在理論上所需的腦部,這些實際的數值要大得多。
根據一項最新的計算機模型,人類和靈長類動物的腦部之所以大,是因為我們進化成了群居性動物。如果我們彼此間不能很好地合作,我們的腦部就會變得微不足道。
社會智力假說背后的想法是,我們的腦殼中需要配備非常復雜的“計算機”,以便能夠掌控我們和別人之間所有的復雜關系——誰是朋友,誰是敵人,誰的社會等級更高。
一些研究支持了這個想法,如腦部更大的靈長類動物傾向于生活在更大的社會群體中。此種情況似乎同樣適用于海豚。
不過,此前的研究只是發現了大腦和生活群體大小之間的關系,并未表明進化曾起到了怎樣的作用。都柏林圣三一學院的博士生盧克及其同事則在一臺計算機上模擬了進化的過程。
他們從50個簡單的大腦入手。每個大腦只有3~6個神經元。隨后,研究人員從囚徒困境和雪堆博弈兩個經典游戲中選取一個,讓每個大腦去挑戰其他的大腦。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測量了大腦之間彼此的合作程度以及大腦神經元的數量,而這些是大腦聰明程度的一個指示指標。
隨著合作的增進,腦部越大,就表現得越出色。這表明,它們開始再生更多的神經元,也意味著更多的大腦具備了相互合作的能力。
顯然,這些微小的類似大腦的計算機實體所進行的事情,其復雜程度根本無法和靈長類動物的大腦相比。但是,既然唯一的選擇是合作或者不合作,那么此結果表明,光是合作就足以讓大腦進化,從而變得更為復雜。4月10日,研究小組在英國《皇家學會會報B輯》網絡版上發表了此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