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國土局自制地災監測標桿尺 (圖)
圖二陳明贇副局長(左)正在查看地災監測標桿數據。
圖一鐘永易所長正在做地災監測標桿尺。
圖三根據技術人員的監測,格里侗寨的地質裂縫每天以1—40毫米的速度往下滑。
本港訊 (特約記者 陸書明 攝影報道)黎平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陳明贇與德化鄉國土所所長鐘永易等三人,在監測地質災害工作中,發明了地災監測標桿尺。它不用人工守候,能在多個地災監測點,準確監測出地裂下移數據,大大減輕了勞動強度和提高了工作效率。
今年7月份以來,黎平縣德化鄉培基村格里侗寨,由于受三板溪水庫蓄水和降雨的影響,這個侗寨的后背山的三條嶺發生了裂縫寬26厘米、長度為600米的山體裂縫。為了掌握山體下沉的動態數據,黎平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陳明贇率領鐘永易、楊秀科等三名技術人員,吃住在山上,他們冒著高溫酷暑,每天要不斷在山上來回,觀測動態數據8次。為了準確地實測到山體的下滑數據,他們三人合計,發明了地災監測標桿尺,它的原理是:標桿尺的上方固定一根直角橫桿尺,下方固定一根豎桿尺,與直角橫桿尺交點形成直角形。每當山體出現下滑和裂縫的時候,相對應的數據就會標出裂縫和下移的相關數據,可及時向上級部門報告情況。
目前,他們在格里寨子的后背山上安放著5個地災監測標桿尺點,用不著人工守候,每隔一個小時記錄一次。8月3日,陳明贇副局長等三人利用地災監測標桿尺,記錄到格里侗寨8個小時山體滑坡下移40毫米,當即報告上級,黔東南州委州政府和黎平縣委縣政府及時組織力量,轉移格里侗寨的900多名群眾,避免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