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著力挖掘獨特傳統民俗文化——"玩故事"
在距離龍年傳統的新春佳節還有14天的日子里,黎平縣委宣傳部調動了外宣辦和電視臺的全部宣傳力量,深入基層第一線進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采訪活動。
在進入村寨、社區和直接與群眾接觸之中,宣傳干事在社區驚奇地發現,居住在社區內的幾位退休老干部和社區老藝人正在不動聲色地編制、設計和編扎一種黎平縣城流失了30多年的民俗文化——“玩故事”。
黎平傳統的“ 玩故事”又稱“裝故事”,是黎平新年的一種傳統節慶活動形式,即在新春佳節期間,由喬裝打扮的少男少女,在人工捆扎出來的臺架上扮演傳統故事的一個定格姿勢,并由孔武有力的大漢抬著走街串巷,這中間又穿插著舞龍玩獅子,出龍燈、打錢棍、打腰鼓、扭秧歌,在這裝滿了侗族文化的文化大縣,“玩故事”顯得特別“另類”。據《黎平府志》第二卷記載,“上元前后數夕,城市備鼓樂,制龍燈,裝故事。填街巷;又有以童男扮女裝,唱采茶曲,謂之花燈。俱至十六日為止!
據“玩故事”總指導——退休老干部韓善祥老先生稱,這次編扎“玩故事”,一是在挖掘和開發瀕于滅絕的傳統文化,二是為2012年的新春佳節獻上一道民眾已經久違了的文化大餐。
韓老還坦言:這次扎故事是黎平縣委宣傳部下達的重要任務。
據黎平縣委宣傳部精神文明辦具體負責挖掘“玩故事”民俗文化的曹東生先生介紹,這次挖掘黎平傳統而獨特的“玩故事”民俗文化,主要是借助2012年新春佳節的快樂時光,加快文化大縣建設步伐,及時搶救、挖掘和整理傳統民俗文化,精心打造好黎平新年節慶文化名片。
黎平的“玩故事民俗文化”,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系明代洪武年間駐軍屯民,從江南一帶傳入,并融入了黎平周邊侗族、苗族等其他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融教化、祈福、娛樂于一體,極具鮮明的地域特色。但,這一融合了多民族傳統文化的民俗文化基本上失傳。過去會扎故事的民間老藝人要么已經謝世,要么年事已高,基本上喪失了傳承和指導扎故事與“玩故事”的能力。
為了及時搶救“玩故事”這一獨特的傳統民俗文化,黎平縣委宣傳部毫不氣餒,在縣委、縣政府的鼎力支持下,宣傳部有關工作人員通過多方打聽,終于將曾經參加過編扎故事和展演故事的韓善祥老先生從鄉間火速招回,并且還及時找到了曾經參加過扎故事、玩故事的退休干部謝成學先生、謝維松先生和鄒文炎先生。并很快落實了黎平紅色文化團的舞龍隊,腰鼓隊、和嗩吶隊。
在幾位老先生各自的家里見到,他們都在緊張有序地進行著故事零部件的制作,等到零部件制作就緒,就立即在黎平會議紀念館進行組裝,新年出“故事”,就是從黎平會議紀念館開始。
據曹東生先生介紹:這次“玩故事”的主題是“玩黎平故事,過民俗大年”和“十萬紅包大派送,黎平故事拜新年”,故事的內容是以黎平古代人物為題材的《浩氣長存何騰蛟》、《侗族英雄吳勉》及神話故事《仙女散花》。(黃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