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萬戶然煙花鳴炮竹喜接天地 在侗鄉體驗新年
本港訊 1月22日至23日子夜零時時分,正是農歷辛卯年和壬辰年交替的時候,沉浸在觀看除夕之夜春節聯歡晚會電視機前的10余萬黎平市民,紛紛離開電視機前,走上陽臺,擺上水果和糖果,備好香紙和蠟燭,繼續著延續千年的辭舊歲迎新年接天地傳統習俗。
1月23日零時許,面積7平方公里的黎平縣城一時間火樹銀花,鞭炮齊鳴,喜慶的場景蔚為壯觀,這熱烈的場面一直延續到23日凌晨1時許。
其實,在農歷辛卯年的除夕這一天,侗鄉黎平縣的各族人民群眾一大早就忙乎起來。
清晨天剛大亮,家里的男主人就起來洗手凈面,然后用頭一天到南泉山特意背來的天然純凈山泉水,燒開并沖泡好香茶,畢恭畢敬地向自家神龕上的列祖列宗焚紙錢,燒香燭,敬香茶。家庭的其他人員則盡心盡責地開始忙碌著大年三十晚的團年大餐。
大年三十這一天,在黎平這塊土地上生活的各民族家庭,其成員不管走得多遙多遠,只要能夠趕回家過上團圓年的,一定會不管千山萬水,千里迢迢義無反顧地回到家中與親人團聚,這一天,絕不會有人隨意到別人家做客,也絕不可能有人隨便到別人家去做客。黎平有著這么一句俚語:“叫花子都有三十晚”。也就是說乞丐也不會在除夕這一天上門乞討。更何況,2012年,黎平的任姓家族、楊姓家族、周姓家族等多個家族的海歸派紛紛回到黎平過大年,今年黎平的年就由小家庭的小團圓變成了大家庭的大團聚,由跨省跨市的國大內團聚變成了跨海跨國的國際大團聚。
從古到今,黎平地區各民族豐盛的家宴,就是大年三十的這一場晚宴,這一場晚宴不請廚師,也不邀幫手,這一大餐僅僅只凝聚著一家人的智慧與廚藝,手藝好不好都不太重要,最重要的是血脈親情,是世世代代相襲的脈和根。晚飯其實并不算晚,下午17時左右,晚宴前的鞭炮響徹整個黎平城區的上空,喜慶的紅對聯,高掛的紅燈籠讓家家戶戶都盈滿了年的喜氣,晚餐是豐盛的,美酒市最好的,心情是最甜蜜的,但最醇最濃的總比不過親情。
在采訪黎平縣研究黎平民間文化的黃承禎老先生時,老先生介紹:黎平的辭舊迎新主要分三大步驟:一、吃團年飯;二、接天地;三、守歲。
在2012年的除夕,走進好幾戶人家,果然看到,所有喝過美酒的人,絕大部分都保留著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期間,還發現有不少女士也喝了美酒。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他們都是心醉而形不醉。
在黃老爺子那里,一家近二十口子,開了整整三大桌,四世同堂,中青年男女都喝一種戲稱為“黎平茅臺”的包谷酒,老人和小孩喝可樂或營養快線。晚宴從下午17時一直延續到晚19時30分。 略事休息,全家人就分為兩拔,分別圍著兩盆炭火及兩臺大屏幕電視,一邊磕著葵花瓜子,品著一種叫做“婆婆茶”的地方香茶,嚼著香糖啃著水果,一邊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的觀看春節聯歡晚會。黃老爺子時不時地到自家的神龕前添上一柱香火,然后坐下來滔滔不絕地談論起黎平的年節來。
黎平的辭舊迎新很有特色,并且基本上還保留著傳統的習俗,從大年三十的晚宴開始,廳堂里的明燈與火盆里的碳火就不能熄滅,神龕上的明燭和香火也一直要延續到大年初一,其意義主要是人間不能斷了光明,家族必須延續香火。到了零時新舊年更交替,還必須燃放煙花鳴放鞭炮,擺上人間食物果品讓天地人三才相接。為了不讓歲月流失,全家人都不睡覺,坐到天明,這就是守歲。三十年前,黎平少有電視,并且還沒有春晚,一家人就圍著火盆聊天閑談,共敘天倫之樂。
今年的除夕之夜,當地黨政領導部門為了深挖當地的文化富礦,傳承和保護當地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特交由中共黎平縣委宣傳部在城中心休閑廣場率先燃放了半小時之久的焰火,緊接著,黎平真正的“火樹銀花不夜天”瑰麗景象驀然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