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商品“牽手”民族文化(圖)
![]() |
——黔東南州旅游商品發展態勢調查
『人物故事』
走“繡”成就財富傳奇
春日的午后,陽光透過窗欞斑駁地灑在店面里,墻壁上、櫥柜里各式各樣的繡品讓人眼花,角落里幾名婦女利落地穿針引線,這是張紅宇在凱里民族體育場開辦的苗疆民族工藝品店。
第一眼看去,今年40多歲的張紅宇與眾多的黔東南農村婦女沒有多大區別,一身樸實的衣著,頭上戴著具有民族特色的頭花。然而,就是這樣一個認不了幾個字,卻憑借精湛的刺繡技藝以及出眾的走“繡”能力,把刺繡品賣到了全國乃至世界各地,讓自己成為黔東南州的一則致富傳奇。
在苗疆工藝品店里,張紅宇一邊與記者交談,一邊繡著花樣,“習慣了,只要一停下來,我都要繡上幾針。”張紅宇從7歲就開始學習刺繡。
早在1997年,深知繡品價值的張紅宇就到鄉下收集各類苗繡,遠赴北京販賣,成功掘到了第一桶金。多年下來,張紅宇已數不清經自己的手“走出去”的繡品有多少,只知道海內外下訂單的人越來越多,繡品的價值也不斷攀升。
“我繡的一件衣服賣了5萬元。”說到這句話的時候,張紅宇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祖輩傳下來的技藝能有這么高的市場價值。
2008年,累積了不少財富的張紅宇與表妹龍老計在凱里民族體育場旅游商品店聚散地,開辦了苗疆民族工藝品店。此時,正逢我省舉辦的“兩賽一會”進入第三個年頭,影響力和知名度都在逐年提升。當時仍打不定主意參加的張紅宇讓表妹龍老計先參加,令張紅宇沒有想到的是,表妹在比賽中不斷脫穎而出,先后摘得凱里市能工巧匠特等獎、黔東南州刺繡類別二等獎,并在2009年獲得了全省刺繡類二等獎。
更令張紅宇意外的是,表妹得獎后,店鋪里同樣質量的繡品,游客最后總是購買表妹那一邊的。理由很簡單,他們認為有獲獎證書的更好。
2010年,再也按捺不住的張紅宇報名參加“兩賽一會”,并一舉摘得全省刺繡類一等獎,重新贏得了顧客的青睞,創下了一年近200萬元的銷售收入,比參加比賽前翻了一番。
依靠走“繡”,張紅宇不僅在凱里買了兩套商品房,還讓自己成為了有車一族,并在家鄉臺江開發了兩個水電站。如今,張紅宇手底下的刺繡隊伍已達七八十人,遍布施秉、臺江、黃平、凱里等地,產品遠銷海內外各地。
『企業見聞』
立足傳統銳意創新
“借用自傳統,出入于當代”,這是凱里好花紅工藝品公司自2007年成立起就秉承的產品理念。
在公司門市部,銀飾與刺繡融合的吊墜、純銀畫、純銀牛角燈、手繡錢包等融合了民族元素與時尚氣息的商品琳瑯滿目。
公司總經理韓曉光介紹,作為一家專業生產、銷售銀飾、刺繡、蠟染、木雕等民族工藝品的旅游商品企業,好花紅公司立足傳統,銳意創新,先后獲得2個國家發明專利,3個實用新型專利及3個外觀設計版權。
在韓曉光看來,創新就是企業的生命力,將傳統元素與現代人的喜好相融合,才能更好地立足市場,企業也才能不斷發展壯大。
據介紹,在好花紅68人的團隊中,研發部門人員就有10人左右,工匠有16人,他們在連續幾屆的多彩貴州旅游商品“兩賽一會”系列活動中,先后獲得黔東南州旅游商品設計二等獎、貴州省總決賽最具民族創意獎及貴州名創、黔東南名將、貴州名將等稱號。
目前,好花紅公司年銷售額已達300萬至500萬元,并開設了網店,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記者觀察』
旅游商品與民族文化激情碰撞
商品價值屢創新高、各地訂單如雪片紛飛、民間藝人轉身創業者、商品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近年來,在黔東南旅游發展和多彩貴州“兩賽一會”系列活動的加速推進下,黔東南州旅游商品“牽手”苗侗文化,走上了融合并進、快速發展之路。
黔東南是全省原生態民族旅游商品資源富集州,發展旅游商品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過去由于旅游產業不興旺,再加上沒有一個好的“推手”,黔東南州旅游商品發展并未獲得重視,存在著分散、規模小、品種單一、科技含量低、包裝粗放等問題。
“重要的轉折點出現在2006年后。”黔東南州工信委副主任蘇培德說,以挖掘、保護、傳承民族民間手工藝品,推動旅游產業發展,振興旅游商品產業為主要目的的全省多彩貴州“兩賽一會”系列活動的推出,猶如一顆大石頭,在黔東南州激起了千層浪。
通過深入調研、認真梳理,黔東南州“兩賽一會”組委會驚訝地發現,黔東南州民間藝人不僅數量多,技藝也十分精湛,民族民間工藝品的種類、品種之多同樣令人嘆服。
借助“兩賽一會”平臺,在政府的推動下,黔東南州的民族民間技藝走出了大山,各類極具民族特色的民間工藝品進入了大眾視野。
蘇培德認為黔東南州的旅游商品走的是“民族文化”和“綠色生態”兩條主線。自2006年舉辦“兩賽一會”以來,黔東南州共推薦了123名能工巧匠參加全省總決賽,獲“貴州名匠”91人,推薦142件(套)作品參加全省旅游商品設計大賽,獲“貴州名創”41件(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連續五年,黔東南州在刺繡、銀器兩個類別上均獲全省特等獎。
據統計,目前黔東南州旅游商品已發展成以銀飾、刺繡為龍頭的100多個種類,上千個花色品種。仰阿莎工藝品公司、太陽鼓苗侗刺繡公司、好花紅工藝品銷售公司、西江旅游商品一條街、臺江銀飾刺繡市場等大批旅游商品生產企業涌現。全州已注冊的直接從事旅游商品生產企業由2006年前的64家發展到100多家,在規模、產品種類和質量上都有很大提高,而間接從事旅游商品開發的企業、家庭作坊等則不計其數。
“在提高經濟收入的同時,更積極地意義在于對保護、傳承民族文化,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所起的促進作用。”黔東南州旅游局副局長張遠卿認為,隨著黔東南旅游商品產業發展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群眾脫離了傳統的農業生活、生產模式,轉向民族傳統手工藝品的生產。
張遠卿介紹說,黔東南州旅游商品具有獨特鮮明的特色,廣受外界的喜好,保守估計全州以生產、經營旅游商品為主要經濟來源的經營戶達到了1200家以上,更有上千人在云南、北京、上海等地專門從事銀飾、刺繡等商品的推銷活動。
2010年,黔東南州旅游人數達1512.78萬人次,入境旅游人數達10萬人次,國內旅游總收入達109.72億元,入境旅游收入達2545.79萬美元,其中,購物消費占到了旅游收入比重的15%左右,比2005年底翻了一番。
“今后,將立促黔東南旅游商品由珍藏型、收藏型、觀賞型向人們日常生活實用商品轉變。”張遠卿說。
(陳丹 熊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