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網:介于古典與幻象間的侗寨(圖)
堂安侗寨
陽正午專欄
肇興侗寨坐落在黔東南山區的山谷中,山上林木蔥蘢,梯田層疊。從高處看,五座鶴立的鼓樓高出鱗次櫛比的瓦檐,宛若五根桅桿,而寨子則像一艘漂蕩在山海峰浪間的巨船。
山上潺潺而下的幾條溪流在寨中交匯。眾多花橋、木板橋、石橋在吊腳樓群間交錯貫通,形同迷宮,古韻悠然。鼓樓下,花橋上,吊腳樓間,人們在染布、錘布、刺繡、制作蘆笙,還有銀器傳統手工藝作坊,隨處可見趣味盎然的日常細節。都市人對遙遠家園的所有想象,在這里得以充分詮釋。
侗族人依山傍水聚群臨水而居的景象頗具詩意。肇興建寨歷史已有800多年,已繁衍近千戶人家、4000多人。是南侗地區人口最密集、最大的古村落。生息著五大房族,建有五座重檐寶頂的塔式鼓樓,是鼓樓最多的侗寨。鼓樓形制各異,堪稱鼓樓建筑藝術博物館。
鼓樓是南侗地區的標志性建筑,是家族(宗族)文化的核心,因最頂層放置一個大皮鼓而得名,在侗族人心目中地位神圣。鼓樓取像源自杉樹外形,杉樹之于侗族先民“巢居”時代,具有通天的神性,故而鼓樓的立柱均為杉木。整個鼓樓全為木結構,不用一釘一鉚,造型糅合了亭、閣、塔、殿等建筑元素,并有眾多彩繪民俗畫和獸鳥雕塑。鼓樓是古時訂立鄉規民約(侗款)之所,但凡寨里有事,便擊鼓召集人們前來議事、集會、處理糾紛,等等。侗族文化在肇興的深厚積淀,催生了“不到肇興,等于沒有到侗鄉”的坊間說法。
從肇興溯溪東行,再沿著曲折的石徑而上,穿越層層疊疊的梯田,兩公里多便可登上山腰的堂安侗寨。與眾多依山傍水的侗寨略有區別的是,高居山腰的堂安無河可傍,寨前寨后都是梯田,據說從山腳層疊而上的梯田有1500多丘,田坎全為青石塊壘砌,蔚為壯觀。寨后山頭上茂密的森林保持著梯田和人畜不竭的水源。有700多年歷史的堂安侗寨雖小,卻幾乎包容了侗族傳統文化的所有元素:鼓樓、吊腳樓、薩歲壇、寨門、侗歌、侗語、侗服以及相關民俗節日。
160多戶的堂安,因保存了古老的侗族文化遺產和完好的自然生態,通過中外專家對南侗地區幾十個村寨考察后,于1999年成了中國和挪威兩國政府文化保護的國際合作項目——堂安生態博物館。這是我國唯一以侗族原生文化為保護對象的生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