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專利轉化為產業程度偏低 近7成專利只開花不結果
- 在線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聞熱線:8222000 投稿QQ:449315
- 時間:2011/7/21 9:33:34 來源:金黔在線-貴州都市報
據貴州都市報消息 麻江縣民間醫生徐榮高有兩個中醫專利,他期盼著有朝一日專利得到開發利用,但是,如今專利到手已5年,卻還是一紙文書。
專利只有在轉化為產業后才能產生經濟效率服務社會,但記者近日從黔東南州科技局獲悉,該州目前專利轉化率僅有36%左右。
有心栽花花難發
來自麻江縣的徐榮高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民間醫生,擅長治療燒燙傷以腰椎間盤突出等常見病。
2005年,他采納了朋友的建議,將自己掌握的用于治療燒燙傷的湯藥以及治療頸、肩、腰、腿筋骨疼痛的中藥酒劑用于申請專利。2007年,拿到了專利證書。
掐指一算,老徐拿到這些專利已有5個年頭,但是,專利還處理自用狀態,就此,徐榮高也感覺到很遺憾。在接受采訪時,他幾次說:“我是有心栽花花難發……”
數據顯示,1985年我國專利法頒布實施至今,黔東南已擁有專利394件,而在這些專利中,成功轉化為產業的并不多。“據初步統計,黔東南的專利轉化率僅有36%左右。”黔東南州科技局副局長劉德卓說。
無錢轉化是主因
為何出現專利轉化率低的情況呢?
結合自身情況,徐榮高總結出了幾點原因。
“首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資金進行開發。”徐榮高說,制藥審批的門檻是很高的,它要求專利權人必須建有廠房、購置設備設施……這些投入沒有幾百上千萬,是做不下來的。此外,進入臨床階段,還需要2—3年的“考察時間”,“在時間上也同樣玩不起”。
其次,他長期在民間行醫,缺少與制藥企業或者藥業老板溝通的渠道。“有時候,想找人合作開發,都沒有這樣的條件。”
黔東南州科技局副局長劉德卓說,黔東南州專利轉化率低,除了資金問題外還有其他原因。在黔東南州所有的專利中,以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專利居多,發明專利則相對比較少,由于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專利對企業的經濟發展拉動不大,所以轉化困難。
“此外,還有體制、機制方面的原因。”劉德卓副局長說。
在采訪中,一些專業人士也對目前知識產權機構被弱化現象表示擔憂。近年來機構改革,各縣市科技局(知識產權局)與教育局合并,形成了教育科技局,合并有它的積極意義,但教育系統體系龐大,工作繁多,兩者合在一起極有可能出現“重教育、輕科技”的現象。
最近,只要打開黔東南州科技局的網站,就會看到一則標題為《黔東南州設立知識產權產業化獎》的科技新聞。
黔東南州科技局知識產權科科長楊軍彤告訴記者,為了推進知識產權運用轉化,黔東南州決定從今年起設立了知識產權產業化獎,每年評選一次,總數8個,不分等級,每一個獎金為5萬元。主要授予將知識產權運用于經濟建設中取得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公民和組織。
貴州仰阿莎民族工藝品公司的負責人孫燕華說,他做民族工藝品已有10多年時間,像這樣的獎勵措施以前從未有過。
孫燕華是將專利轉化為產業的典型,他目前擁有專利16個,幾乎每個專利都已成功轉化,其中“鼓樓”、“風雨橋”以及“鼓樓和風雨橋”組合等專利(實用新型)轉化得比較好,印制有這些專利圖案的民族工藝品遠銷上海、廣州、泰國以及法國等。
但是,也有一些專利持有人認為,僅僅靠獎勵還是無法改變專利轉化率低的現狀。“獎勵無疑是一種好辦法,它體現出來的是政府對專利工作的重視,也能激起部分專利持有人創業的決心和信心。”徐榮高說,但是,要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只有進一步加大對專利開發的扶持力度,從資金上扶持、從政策上扶持。同時,知識產權部門要搞好跟蹤服務,為專利權人當紅娘,搭建交流平臺尋找合作伙伴……(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