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州銀飾產業催生6萬專業戶
銀飾加工產業鏈分工逐漸細化
黔東南州銀飾產業催生6萬專業戶
金黔在線訊 “如果16個縣從事銀飾產業的人全加在一起,全州不下6萬戶。”11月5日,記者在黔東南州采訪時,凱里市工藝美術協會會長劉忠海說,黔東南州擁有數千年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銀飾加工已逐漸形成一個大產業,2009年至今平均每年創產值10億元以上。
這一天,正逢凱里市仰阿莎廣場附近一個露天工藝品交易市場趕集。根據慣例,這個交易市場每逢周五、周六和周日3天趕集,全州各縣市農民將自己生產的蠟染、刺繡、銀飾等拿到這里展示并出售。記者看到,1000多平方米的露天交易市場里,人頭攢動,其中還有不少外國人。劉忠海說,這個市場年平均交易額在2個億左右,其中銀飾占了近一半。多數產品被商販們批發賣往美國、日本、泰國、新加坡等國家及北京、上海、浙江、廣西等地。
仰阿莎廣場所在的商貿街兩側是凱里市出名的“銀匠村”。這一帶,聚集了約500戶來自全州各縣的銀匠。雷山縣西江的銀匠黃國通將房東的底樓全租了下來。這個月,他從一位叫田文銀的商販手里接手了1萬多元的銀飾加工訂單,一直在加班加點趕制。黃國通說,他平均每個月要加工消耗5公斤銀子和接近1噸的白銅,獲利2萬元左右。在“銀匠村”里,像田文銀這樣的“銀飾經紀人”不下30個。田文銀還是凱里市工藝美術協會的副會長,他以前是銀匠,這幾年專職做銷售,每個月他都要從廣州、北京、湖南及老撾、泰國等地的商人手中拿到30萬元左右的訂單,然后又將訂單分包給這一帶的銀匠們做,他負責統一收購出售。一年下來,他可以賺70多萬元。“但是很累,一年有200天左右在全國各地或者國外跑,今年僅廣州我就跑了20多趟。”田文銀說。
凱里市小十字土產公司有兩條街100多個門面,都是銀飾加工銷售店鋪,叮當之聲不絕于耳。來自凱里市沅水鎮的老銀匠吳壽平,從事銀飾加工業30多年,租的門面是整個土產公司門面中最小的,不到4平方米,只容得下他和一張小桌子。守著這樣一個小門面,吳壽平邊加工銀飾邊出售,每月也有3000多元純收入。相比之下,楊平生的門面則要大得多,這位來自黃平縣的年輕人,剛參加完省里的“兩賽一會”回到凱里。他的鋪面里,除了琳瑯滿目的銀飾,還有幾張特別的獎狀。那是他參加全省、全州和全市“能工巧匠大賽”獲得的榮譽。楊平生擅長拉絲,去年獨創的“銅鼓手鐲”曾獲省級大獎,也很受消費者喜歡。記者看到他生產的“銅鼓手鐲”,有的銀絲細如發毛。“過去,銀飾的生產只為了苗族人自己使用,所以比較傳統,很多銀飾笨拙而沒有美感,但現在來黔東南旅游的人多了,買銀飾的客人也多了,銀匠們開始琢磨把銀飾加工得更有創意更精美。我們這里上百家門面,幾乎家家戶戶加工的銀飾都和過去的不一樣。”楊平生說。
據州文產辦副主任徐德海介紹,黔東南州的銀飾這幾年已乘著旅游的春風走向世界,雷山、臺江等縣的縣城都專門規劃有“銀飾一條街”,州里除了有多個集中的銀飾批發點外,還催生了苗妹、好花紅、仰阿莎、貴州印象、虹喜等多家專門從事銀飾加工、銷售的大公司。其中,最大的苗妹銀飾公司,在凱里開發區建有加工廠,公司有員工100多人。記者見到了貴州印象苗族銀飾刺繡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志林,他告訴記者,公司年銷售額1000萬元左右,常年有工人30多人,有自己的生產廠房。在黔東南州,比他的公司還大的有多家。
苗妹銀飾一名叫李琴的職員告訴記者,黔東南銀飾分兩種,一種是純銀制品,一種是白銅制品,統稱“苗銀”。在黔東南州,有一部分人專門從事純銀加工,有一部分人則專門從事白銅加工,也有人白銅純銀都加工。但銀匠們無論用什么原料加工工藝品,都是純手工的,在全國銀飾加工比較出名的地方中,惟獨黔東南州銀飾全部采用手工藝,幾乎沒有模制,所以,雖然價格較貴,但依然很受消費者青睞。
據張志林介紹,黔東南州銀飾加工產業鏈分工已開始細化,有專門從事白銅、白銀運輸和銷售的人,還有專門從事銀飾加工的人,有專門銷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