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苗山走出的“苗人小龍”王飛鴻(組圖)
從苗山走出的“苗人小龍”王飛鴻
○ 王榆雯
《勇者無懼》在凱里開機儀式
CCTV第二屆鄉約魅力人物頒獎晚會
晨練
水城演出現場
王飛鴻北京武館
王飛鴻與筆者王榆雯
王飛鴻與成龍合影
王飛鴻與李振輝
飛腿
在谷隴拍《旭日》電影
在拍《精武陳真》
在臺江演出
“苗人小龍”王飛鴻如今在影視界已是名聲遠播。他身高1米75,擅長武術、騎馬、游泳、駕駛、拳道和歌唱,尤其是飛菜刀、上刀山、下火海、引火燒身、吃火吐火、氣功等更是他的拿手好戲與絕活。由于一身絕技而且又特別酷似武林高手李小龍,所以,這些年來,他參加了眾多影視作品的表演。比如在大型電視劇《霍元甲》(鄭伊健版)中飾演陸大安,長篇電視連續劇《精武陳真》(07香港無線版)中飾演陸大安,電影《璇璣圖》中飾演一把刀等等。同時頻頻應邀媒體作特邀嘉賓演員,如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的特約嘉賓,2006年湖南衛視《誰是英雄》的兩連冠冠軍,2006年河南衛視《溝通無限》的嘉賓表演;2006年浙江衛視《奇開得勝》的嘉賓表演,2006年吉林電視《吉林之星》的嘉賓表演,2006年東南衛視《超級明星臉》中模仿李小龍獲得冠軍,2006年山東衛視《陽光快車道》嘉賓表演,中央電視臺《鄉村大世界》特約嘉賓,中央電視臺《想挑戰嗎?》極限挑戰成功,香港無線電視臺TVB《殘酷一叮》特約嘉賓, 2007中央電視臺第七套《鄉約》年終“魅力人物”之“書寫傳奇”大獎獲得者;2007年山東衛視《陽光快車道》、《迷會》連續兩期功夫絕技演出;2007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原生態》大型歌舞晚會演出;2007-2008年《霍元甲》全國宣傳及巡回演出等等。可謂影視明星,名聞遐邇。
2008年9月底,王飛鴻應邀前來凱里參加“第一屆多彩貴州中國原生態國際攝影展”、“第二屆中國凱里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節”、“第三屆貴州旅游產業發展大會”的開幕式。國慶節這一天,趁著空隙,我們陪他回家去看望他的老母親。一路上天空晴朗,陽光燦爛。我們通過與他交談便了解了他的人生。
王飛鴻,1980年7月20日出生于凱里市大風洞鄉桐油坪村新莊組的一個苗族家庭。在他7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里的全部重擔是母親一人撐起。為了能讓孩子們生活好一些,母親起早貪黑地勞作,但那片貧瘠的土地還是沒有改變他們家生活的困境。然而,母親面對著貧苦的生活總是樂哈哈地哼著苗歌。母親這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深深地影響著他。不管是在山澗溪水里放牛、游泳捉魚,還是上山砍柴,他都獨自唱歌或者練習苗家武術。清貧的家境生活磨礪了他堅強的品性,看著母親日漸消瘦的身體,他暗下決心,等自己長大后,決心闖一番事業,一定不讓母親這么辛苦,要讓母親過上好日子。
王飛鴻到該念書的年齡了,但家里拿不出錢來報名,看著一起玩耍的小朋友一個個都背著書包進學校念書了,只有他一個人在家,他著急了。為了掙到學費,不給媽媽增加負擔,他想到了一個找錢的法子--砍柴買。說干就干,他趁著媽媽去田間干活去了,瞞著媽媽一個人帶著干糧到山上砍柴。因為年齡小,他干一天,也就打一小挑柴,然后挑到重安江集市去賣,一挑能賣得1塊多錢,雖然很少,但他心里很興奮,畢竟自己也能掙錢了。后來,媽媽發現小龍上山砍柴賣攢學費的事,媽媽掉眼淚了,看著這么懂事的孩子,媽媽決定無論如何也要讓他去上學讀書。
那時候除了讀書外,他每天還要做一件事,苦練基本功習苗家武術。“父親沒留下什么,只有家傳的苗家刀法和棍法,希望能繼承下去,把它學好。”這是他那時的想法。家族的叔父們大多都會武術,這為他的習武創造了條件。每天放學后,為了不耽誤習武,他利用放學回家這段時間在路上溫習功課,四里地的山路,他要走上一個小時,他聰明地把這一個小時分成四個時間段,分別溫習語文、數學、自然、地理等課程,回到家他就在自家的院子里接受叔父們的教導,學習苗家刀和苗家棍的技藝。
那時他學習武藝只是為了保護自己。因為70年代的重安江一帶小偷很多。后來,他看到小偷太禍害百姓,就下了一個念頭,要抓著這些小偷,趕盡殺絕,保一方平安!在他12歲那年,一次他挑柴去重安江集市上賣完后,在集市的路邊一家電影放映店門外的音響傳出的打斗聲震耳欲聾,他的心癢癢的。終于,年少的他沒能抵抗住武俠的誘惑,咬著牙掏出2毛錢買了電影門票,就是這2毛錢的電影票,影響了他的一生。從此他知道了中華武術的精神,也知道了李小龍創建的截拳道。熒幕上武藝高強的李小龍惡斗外國侵略者的威猛形象深深感染著他,李小龍那濃濃的愛國情懷及無所畏懼的尚武精神讓他久久不能忘懷。以至于在日后的習武課程中,讓他自覺不自覺地模仿起李小龍的動作來。之后,每次到重安江趕集他都挑柴去賣,賣得的錢他首先拿2毛錢看電影,2毛錢吃碗酸湯涼拌米豆腐或涼蝦粉,剩下的錢拿給媽媽存起來。
生活就在他快樂的學習和習武中一天天過去,隨著年齡的增長,他越發覺自己應該學會掙錢,好減輕媽媽的負擔。1993年蘆笙節,鄉里舉辦舞蹈大賽的啟事吸引了他的目光,不,確切地說是大賽設置的獎金吸引了他。于是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他并沒有專門學過舞蹈,但在那個迪斯科流行的年代,他看到別人跳,自己就模仿,無論在任何地方,只要是他喜歡的動作,他都會努力去學習和模仿。家里沒有鏡子,他就在煤油燈下借著自己的影子反復琢磨動作,從頭部到腳,左手右手,一直到自己認為不錯了才肯罷休。比賽那天借來了衣服和鞋子,就連報名費兩塊錢也是借來的,霹靂王就這樣第一次登上了舞臺……
功夫不負有心人,小龍在那次舞蹈大賽上獲得了第二名。當他捧過發給他的50元獎金的時候,興奮得有些目眩。這次參賽,肯定了他超強的模仿能力,更重要的是他的自信心得到了極大的認同。要知道,那時候家鄉一個壯勞力在地里忙活一年也就賺300元左右,而他在臺上跳了不到五、六分鐘就掙了50元。驚訝與驚喜讓他感覺自己在瞬間長大了。可是,這樣的機會還有嗎?
命運的轉機出現在他16歲那年。當時黔東南州民族藝術團招收舞蹈演員,待遇是每月55元工資,看到這則消息的當晚,王飛鴻輾轉難眠,激動不已,他決定去報考。然而當他告訴媽媽自己的決定后,媽媽堅決不同意,她的意思是想讓兒子多學文化知識考大學,而不是去搞什么蹦蹦跳跳的玩意。他理解媽媽的苦心,偌大一個家族,不要說大學生,就連能認識幾個字的人都很少,吃盡了沒有文化的苦頭。但那時他的心里沒有什么比看著媽媽為了供自己讀書去撿破爛,為了掙幾角錢,翻山越嶺到重安鎮上賣一天菜更讓他難過的了。
媽媽的勸阻沒有打消他的執著,他第一次違背了媽媽的意志,偷偷跑到凱里來參加民族藝術團報名招錄考核,憑著自己多年的武術功底和超強的模仿能力,他最終被藝術團的領導留下了。經過一年的基本功訓練和舞蹈編排。他跟隨黔東南民族藝術團到全國各地演出。在那里,他跟著師父們學習木葉蘆笙、葫蘆絲、排簫、嗩吶等等富有民族特色吹奏的樂器。幾年的舞臺磨礪,極大地豐富了他的表演能力和舞臺經驗,他不僅學到了謀生的本領,而且,武術特長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同時,他還利用演出間隙拜師學習截拳道。在他的心目中,李小龍是自己永遠崇敬的偶像,而李小龍的看家功夫就是截拳道。更重要的是李小龍截拳道“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精義已深深融入了他這個大山里苗家孩的內心世界。
習武讓他英氣勃發,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他決定告別黔東南民族藝術團獨闖京城。那是1999年,他第一次來到北京,看著諾大的城市,纏來繞去的市內高速環線公路以及密集的人群和車流,讓這個苗家人第一次感到了茫然。幾天后,他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傣家村藝術團演奏蘆笙和跳舞。為了不影響他人休息,小龍租了個地下室,白天上班演出晚上在自己不到十平米的屋子練功、學習。干了一段時間后,他再次選擇了離開。因為他覺得這個工作沒能讓他學到更多的東西,也不是他追求的夢想。之后,頗有頭腦的他拿著自己積蓄,買服裝道具、樂器自己組織了一個貴州飛鴻民族歌舞演出隊,到全國各地演出。麻雀雖小,五脹具全。舞蹈,歌手,樂器,武術功夫絕技雜技,也證明小龍的思路得到觀眾認可,文化市場需求,也發揮了他才干藝術天賦。一次,在東北演出的時候,不少人都說他像李小龍,這讓他高興了一陣子。接下來,他干脆就以李小龍為模仿對象,從發式到裝束,再到眼神,以歌曲、功夫展示和才藝表演創編了自己的“李小龍模仿秀”。
第一次以李小龍的形象出現在舞臺上的時候,坐在下面的觀眾驚呼聲此起彼伏,一套拳法,演唱,武術加上才藝,觀眾們無不睜大了眼睛。然而,更讓觀眾大開眼界的是李小龍標志性的功夫截拳道和雙節棍,苗家的上刀山下火海和硬氣功表演……,一路耍來,觀眾席立即像炸了鍋一樣,掌聲和吶喊聲響徹演出現場。很自然地,“苗人小龍王飛鴻”就開始為人們所熟悉了。
為了謀生,苗人小龍在各大演藝娛樂場所做嘉賓演出,美麗的黔東南賜予能歌善舞民族中出來的他天賦異稟,使他擁著武術與音樂振翅起飛的資本,蘆笙、葫蘆絲、巴烏、薩克斯、排簫,樹葉…每次演出氣氛都很好,尤其是他的硬功夫,金槍刺喉、鋼筋鎖喉、鐵砂掌鐵布衫,吃火引火燒身,飛菜刀等,總能最大限度的奪人眼球。
十年舞臺表演的磨練,練就了一身絕活,能壓場子,特色當然就是模仿李小龍。2006年,湖南衛視大兵主持《誰是英雄》,朋友建議苗人小龍報名參加,說不定還能揚名江湖呢。起初,他沒有在意,朋友說的次數多了之后,他開始留意湖南衛視《誰是英雄》,這個節目每期都有五六個人展示各自的拿手絕活,然后觀眾和評委選出本期的冠軍,看到不少獲得冠軍的選手表演的節目甚至還不比自己的節目驚險刺激,苗人小龍終于鼓足勇氣決定自己也去試一試。
于是,他把自己的表演錄制成光盤寄給了湖南衛視《誰是英雄》攔目組,不到一個星期,就接到李清海導演的電話,邀請他去參加湖南衛視《誰是英雄》節目錄制和比賽。2006年3月,苗人小龍從黑龍江背著行李前往湖南長沙。20多個小時后火車終于到達長沙,還沒有來得及休息和準備,更不用說去感受湘音湘情了,導演便要求開始展示他的絕活。雖然很疲憊也沒辦法,小龍只好表演了,剛表演完三招,導演就喊停,小龍的心里頓時涼了半截,自己恐怕沒戲了。正當他在內心自我猜測的時候,導演向他大聲說了一句讓他至今都無法忘懷的話:“當代李小龍啊,太象了,節目不錯,好好準備一下,明天中午錄節目。”得到電視臺導演的肯定,苗人小龍倍感鼓舞,回到住的房間里精心準備,他把自己認為精彩的表演做了一個羅列,然后挑出最驚險精彩的部分稍加編排,開頭中間結尾,以便于在有限的時間內全方位呈現給觀眾一個李小龍風采和苗族功夫。
第二天,雖然是他第一次在電視上表演,可是他自信滿懷,一口氣表演了李小龍截拳道、奪命無常雙截棍、金槍刺喉、鋼筋鎖喉,鋼刀砍人、氣功斷鋼絲、鐵頭功等苗家絕技。當時,臺上臺下,觀眾掩面驚嘆,傳說中的絕技出現在觀眾眼前,除了驚訝和張著嘴巴外,會忘記手是干什么用的。旋即,仿佛沒有看見有人拍手,但卻掌聲雷動,吶喊聲,掌聲響徹整個演播大廳。他的成功征服了評委,征服了奧運冠軍劉旋,笑星周衛星,歌手湘湘,劉旋還打出了超出滿分的11分,大兵也服了,毫無懸念,苗人小龍奪得了《誰是英雄》(第21期)“奇人絕技大擂臺”的冠軍。
說來也巧,福建東南衛視開心一百‘超級明星臉’第16期中。這個苗家孩也以李小龍的功夫形象和苗族才藝絕技奪得了冠軍,并且東南衛視‘超級明星臉’第16期的播出時間和《誰是英雄》(第21期)“奇人絕技大擂臺”同一天播出,都是4月2號。節目在同一天播出,兩場都是冠軍,這樣的巧合更是讓觀眾樂意提及。
隨后,苗人小龍的精彩表演不僅引來了中央電視臺朱軍主持《想挑戰嗎?》、河南衛視《溝通無限》、浙江衛視《奇開得勝》、山東衛視《陽光快車道》、吉林省《吉林之星》、香港無線電視臺《殘酷一叮》等的熱心關注,而且還有不少電影公司向他拋來了繡球,就連國際級別的香港導演關錦鵬也輾轉打聽小龍的住址,向他發出了邀請函--與香港大腕鄭伊健、陳小春等大牌演員合演電視劇大俠《霍元甲》。之后在大俠《霍元甲》劇中,苗人小龍飾陸大安,需要剃光頭,就在理發師為他剃頭那天,李小龍的弟弟李振輝也親自來看他,見面的第一句就是“真的太像我哥哥了!”驚訝間流露著親切。進入劇組后,小龍更加努力勤奮了,不管有戲沒戲天天都到現場,文戲武戲都在琢磨著,因他要學的東西太多了。拍戲不容易,拍武打戲更不容易了。一天在拍一場和斧頭幫武打戲時,小龍的右臉因為擦破了皮而腫了起來,但他仍然堅持著。他經常勉勵自己:“機會總是留給做好準備的人,當機會來時千萬要把住了,因為生命只有一次。只有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把握住機會。一個人的一生會有許多次成功與失敗,就算更多的挫折與失敗我都愿意去承受。因為有夢想,所以我會繼續努力去追求。”
2007年5月,中央電視臺《鄉約》節目組到苗人小龍的家鄉黔東南跟蹤報道,拍攝了個人一小時的演出和專訪特輯。最高興的是2007年7月23日,應家鄉政府邀請,參加了貴州黔東南州原生態藝術節的演出。他的《霍元甲》主題歌唱出了大山里硬漢的風骨,而苗族歌曲《蒙噠喲》則傾瀉了山水間的原生態。10年后重回故鄉,看到久違了的熟悉的山水,久別的父老鄉親,他感到無比親切和興奮。他曾多次驕傲地表示,為自己是一個貴州苗族人而感到自豪,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故事,使人們關注貴州,關注苗鄉侗寨的民族美食文化和民間武術絕技。
“苗人小龍”王飛鴻,一個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山娃,沒有背景,沒有文憑,沒有關系,這么多年來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憑著自己一雙手和一顆不甘貧窮不甘平庸的心,一步一步揮灑汗水,丈量著自己的江湖人生路,堅定信念,苦樂自知,終于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他一直有一個心愿,就是發揚光大苗家武學、民族文化。并通過他的人生經驗,讓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好好學習,奮發圖強,而在外打工的人們,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良好的心態,努力工作開心生活,是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的。
不要看他的年齡不大,個頭不算很高,瘦瘦的,但是他是一個相當有深厚情義的人,相當重感情的人。他雖然多年在外面漂泊,但他的心一直記著自己的家鄉,多為家鄉來做好事,回報家鄉。在那天晚上,我們從他家大半夜十點過鐘回凱里的路上,他還到附近的一個寨子,要到已過世了的老師的家里看看師娘一家人。他回到家鄉沒有忘記曾經幫助過他的人。他想多為家鄉做點好事,來家鄉演出從不收出場費。這一路上陪他,我不僅看到了他的成功,同時看到了他濃濃的鄉情,也看到了他崇高的道德力量和人生品格。
作者:王榆雯 凱里市百盛傳媒有限公司 市場部經理、凱里市苗學會 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