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岜沙苗寨
26日,對于采風團的70多位專家記者,他們是在苗山與侗水之間踏歌而行的,是他們收藏最多的一天。他們先后參觀了從江縣岜沙苗寨及榕江縣大利侗寨、三寶侗寨。
上午,采風團一行前往從江縣岜沙苗寨。
岜沙作為世界上最后一個帶槍部落,早已聞名天下。其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發式造型,已經成為黔東南文化旅游中的一大品牌。此行的外籍專家和外籍記者,以及國內很多網站記者都是第一次到岜沙,所以當一行人進入寨子,岜沙人手持火藥槍鳴槍對大家表示歡迎的時候,他們都睜大了眼睛,并爭著和這些岜沙人合影。
岜沙寨掩映在密林之中,處處古木參天。這是岜沙人愛樹護樹的結果。據說,在岜沙每出生一人,就會栽一棵樹,這棵樹就是這個人的生命樹,人死了,就將這棵樹砍下做棺木安葬他,岜沙至今還保存著樹葬的習俗。岜沙人認為,人死是靈魂轉附在樹上了,所以,在岜沙,每一棵樹就是一個靈魂,每一棵樹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這簡直太神奇了,這是中國的一種殯葬文明。”朝鮮語部外籍專家高光樹說。
繞過寨子,采風團一行隨岜沙人祭太陽山:吹著蘆笙,跳著舞,輪流在一棵大樹下燒香。接下來再舉行苗家人結婚儀式表演,豪薩語部外籍專家馬穆達“客串”了一回苗家女婿,他戴上岜沙男人的頭帕,和新娘一道相親相愛的場景讓所有外籍專家和記者們羨慕不已。在表演完《岜沙漢,苗山魂》的舞蹈后,由寨老操刀為一名男人剃頭發,舉行成人儀式。西班牙專家何力歐說,鐮刀剃頭對于他,是聞所未聞的事。
岜沙這支苗族,在保持其習俗上是所有苗族中最為堅固的。這個寨子離從江縣城不過幾公里,縣城早已被現代文明淹沒,縣城周圍很多村寨的人也已一改過去古老的傳承,男人們穿了西裝,女人們穿起了吊帶裙,而岜沙,依然背長槍,依然赳赳武夫打扮。日本專家滿尾巧告訴記者,從岜沙男人身上,他看到了大河人的勇敢,他回日本后一定要宣傳好岜沙這個地方。
中午1時,一行人沿都柳江而上,來到榕江縣大利侗寨。大利侗寨位于榕江縣城東面,距縣城23公里,人口上千均為侗族。村寨四周古木蔥蘢,古楠木樹達400多株,在這兒,專家記者看到的是另外一番侗族風情:在一株株巨大粗壯的楠木和榕樹間,是幢幢木樓,一條叫紫河的小溪穿寨而過,遠遠看去,這個侗寨簡直就是一幅天然的寫意畫。游走在建于清乾隆58年的石板古道,還有紫河上架設的五座侗族風雨橋,以及氣派雄奇的侗族四合院間,還有那獨特的晾禾谷倉,都讓人想起遠古的浪漫,想起歷史的滄桑。這里依舊響起侗歌,響起蘆笙。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土耳其語記者布澤和鄔凡夸選說:“人的一生能有一次來這樣的侗寨采風機會,真是一種幸福。這樣的侗寨太美了,簡直就是世外桃源。”
榕江縣城位于美麗的都柳江邊,而三寶侗寨和榕江縣城只是一河之隔,乘車過橋就是了。三寶侗寨曾有很多美麗的傳說,現在還保留著“薩馬節”、“吃新節”等節日大典。下午6時,專家和記者們來到這里,看到千年古榕下都柳江靜靜地流淌。大榕樹與寨子中高高聳起的鐘鼓樓遙相呼應,這是一幅多么和諧與精妙絕倫的畫面。這可忙壞了專家記者們手里的相機。
大榕樹下的岸邊,是侗族人家的小木樓,侗族姑娘們坐在濃蔭下,唱起了侗族大歌、晚寨琵琶歌和車江侗歌,歌聲隨著都柳江悠悠地流走。“又是美妙的和聲,又是讓人一聽就要心跳的侗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法國籍記者薇羅尼克說,“我想不明白,兩天前的黎平和昨天的從江,到今天的榕江,他們相隔那么遠,為什么他們的歌聲都是一樣的美,一樣的動聽,甚至旋律都那么相似?”
(沈仕衛 曠光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