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養身 歌養心 “銀發”歌聲蕩漾幸福山村
據貴州日報消息 77歲的雷山縣西江鎮農民侯天祥用了“開天辟地”這樣一個形容詞來總結他這幾天的感受。說這話時,老人忍不住開懷大笑,以致于合不攏的嘴弄花了工作人員剛剛為他涂上的口紅。不過,享受著這種開心感覺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還有來自全省幾個民族自治州和自治縣的近400位老人。
10月14日、15日兩天的西江鎮中心廣場,老人們在這里參加了我省首屆老年人苗歌侗歌大賽,而10月19日、20日的黔南都勻,一個專門為老年人搭起的舞臺上,“好花紅”布依山歌大賽又展示著另一種民歌的味道。
1.
用侯天祥老人的話說,他都是大半截入土的人了,可現在才砸吧出過上好日子的滋味。
“咱們苗族的歌唱了幾千年了,我們的生活就是歌,吃飯喝酒有酒歌,紅白喜事、立房子要唱古歌。可在解放前,有誰知道?有誰理你?現在不僅有人組織你來唱歌,還專門為我們老年人舉辦這樣的比賽,這在我所了解的苗族歷史上,真的是開天辟地頭一回呀!”侯天祥老人的話并不夸張,他家就住在依山傍水的西江千戶苗寨,老人是見過些世面的,據說苗寨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是蚩尤的三個兒子在這里扎寨才逐漸形成了千戶的規模。所以老人很自豪地說自己是蚩尤的子孫。
這幾年隨著西江旅游的發展,苗歌大受歡迎,可那都是姑娘小伙們簡單學唱的幾首應付游客的敬酒歌罷了,而只有重大節日和紅白喜事上才唱的古歌確實只有他們這些老年人才會唱了。本以為這些歌要爛在肚子里帶進棺材了,可幾個月前,鎮里的工作人員卻一家一戶地調查動員他們這些會唱的老人組成合唱隊參加全省的比賽,這下他來勁了,天天約著72歲的鄰居宋國富回憶哼唱著他們的老歌,而報名參加合唱隊的老人也特別多,工作人員只好根據老人們的聲音進行篩選,最后定下了20多個老人,選定了講述他們苗族歷史的古歌《仰修仰鈕》作為參賽曲目。
比賽那天,他們穿上了只有過年才穿的民族盛裝,合唱隊的老婆子們則翻箱倒柜翻出了嫁姑娘時都沒好意思戴出來的銀飾,戴得滿頭滿身亮晃晃的,讓他忍不住想笑。可到了賽場上一看,哇!來自全省的老人,各種各樣的銀首飾、各種各樣的民族服裝還真讓他眼花繚亂。領隊還掏出了包里的化妝品,在他們臉上涂涂抹抹,看到大家都是這樣,侯天祥老人也只好接受領隊在他臉上的“開天辟地”。“嘿嘿!用漢語說我的心情就是高興,但其他的感受就只能用苗語說了!”接著,老人用記者聽不懂的苗語說了一大堆,從他激動的臉上記者體會到老人們此時的喜悅和幸福。
“這次我們縣里派出的29個參賽老人全是各個村里有名的歌師,他們喜歡唱歌可以唱上三天三夜不睡覺也不吃飯。”來自松桃自治縣老齡辦的田茂君這樣形容前來參賽的老人,其實,這些年松桃各種各樣的苗歌演唱、比賽活動都舉辦了不少,特別是正月十四、四月八、六月六等這樣的民族節日,每一次都是人山人海,很多群眾為了參加比賽,要走幾十里山路,但卻從沒有怨言,更沒有談過報酬。
這次參加比賽的一位老人,6年前,剛剛30歲的女兒在一次事故中不幸去世,老年喪子,這對老人無異于滅頂之災。老人因此郁郁寡歡了很多年,人們也再也沒有聽到過她的歌聲。幾個月前,縣里組織大賽的工作人員到她家動員她參賽,勉強答應下來的她通過這一段的唱歌生活,緊鎖的眉頭竟然漸漸舒展開來,經常生病的身體也比過去好了許多。臺上臺下,記者看到這位精神抖擻的老人,不忍打擾她再回憶起傷心的往事。
其實人走到老年,每天除了刻板式生活,別無他樣。人生戲劇的其余部分都會有聲有色,在寫最后一幕時卻感到十分蒼白。老年能否和人生的其他任何時期一樣幸福?這是當代老人普遍企盼的事。不管城市或者鄉村,為他們提供一個舞臺、一次活動就能讓他們的生活多一抹繽紛的色彩,讓他們的晚年多些燦爛。
2.
“站在高高的山頂上/遙望遠方/山在移動/水在流動/令人向往……”凱里市的吳德海曾經寫過詩,所以古老的苗族大歌經過他的翻譯也就成為一首詩歌吟唱出來,即景抒情本來就是這些歌曲最早產生的原因,也難怪有人把貴州少數民族的民歌形容為“山與水的和聲,人與自然的和諧”。
西江鎮中心廣場的舞臺上,老人們的歌聲同樣引來了來往游客們的極大興趣。坐在觀眾席上認真傾聽的黃福山簡單地介紹自己來自成都軍區,花白的頭發溫和的笑容,不是陪同者的幫助,記者還不知道他是一位全國著名畫家,筆名叫魯石,這次到西江是專程來采風,為了畫西江的夜景,他就住在了農民家。
“我來過貴州三次,每一次都對貴州有新的認識,先說貴陽吧,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我來時,印象最深的是省政府門前的那條馬路很寬闊,再來就發現周圍矗立起了很多高樓,馬路就變得很窄很擁擠了。這次再來看,貴州的變化更大了,而且這種變化從城市到了鄉村,經濟的變化換來的是人們的精神面貌的改變。
“就說這臺上老人們的歌聲吧,說實話他們唱的什么我一句也沒有聽懂,但我坐在這里真的是用心靈來感受,從他們的歌聲中感受到貴州多彩的民族文化,感受到貴州人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越來越自信的自豪感。”作為貴州某單位邀請來的客人,正巧碰上了這次大賽的演出,魯石說這些老人們原滋原味的歌聲對他的繪畫有很大的啟發。
其實這本身就是一幅絕美的畫面——遠處是千戶苗寨四面環山,層巒疊嶂,梯田依山順勢直連云天,白水河穿寨而過,將西江苗寨一分為二,河邊的廣場舞臺上老人們極具穿透力的歌聲隨風飄揚。
碰巧遇上比賽的虞金虎和妻子同樣在觀眾席上興奮不已,來自浙江金華寶鑫山的他們這次到貴州是到凱里做生意的,在凱里停留的幾天他們抽空到西江看看,沒想到卻親身感受到了這場貴州民族文化的大餐。盡管同樣聽不懂老人們唱的歌詞,虞金虎仍興致勃勃地告訴記者:“給我的感覺是這個地方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這樣的地方就有希望,堅定了我在貴州做生意的信心。”
游客們的贊美自然成了這次大賽意外的收獲,不過對于從江縣代表隊的老人們來說,除了本次大賽的侗歌金獎外,收獲也許更多。參加比賽的老人們全部來自縣里唱侗歌最出名的兩個村寨:高增村和小黃村,特別是大歌合唱中擔任領唱的潘錦仁老人,深沉而蒼涼的歌聲立即引了眾多的”粉絲“,只不過一句漢話都不會說的他只好拉來本村的吳秀明當翻譯,以回答“粉絲”們的提問。“排練了多久?哎呀!不用排練,我們侗族從小孩開始,會講話就會唱歌,只要唱起歌我們就開心。”
潘錦仁老人樸實地回答著,今年73歲的他在村里是頗有威望的歌師,早年他還去過法國演出,侗族大歌走到哪里都能引來人們的側目,這些年經過他教出來的年輕人一撥又一撥,當然最讓他自豪的是去年溫家寶總理出訪時帶去的8個演唱侗族大歌的小女孩也都算他的“徒子徒孫”。
只不過今天換成他站在了臺上,不到5分鐘的一首大歌很快唱完,老人感到非常“不過癮”,這不,比賽結束吃中午飯的時間,依著西江農家樂的“美人靠”,老人們又哼唱起來。幽幽的歌聲立即引來了過往的游客,經過一番詢問,一隊游客當即決定去聯系租一輛中巴車,第二天和老人們一起到高增村和小黃村去親身感受侗歌的魅力。盡管從江縣的工作人員郭欽一再告訴游客,現在黎平的肇興正在修路,去從江的路很不好走,但這依然無法撲滅游客們的熱情。這一回,老人們成了自己家鄉最好的“旅游形象大使”。
3.
“下一屆大賽一定要拿到我們縣里去辦!我們縣里的群眾對這種唱苗歌的活動特別熱情,每一次都會吸引數萬名觀眾前來觀看,那個氣氛真的比過節還熱鬧喲!”松桃自治縣的編導龍元芝熱情地向大賽主辦單位發出邀請,更趁這個機會推薦著自己的家鄉。退休前,龍元芝是縣文化館的館長,退休后熱愛民族民間文化的她不斷在本縣的老人中發現許多“寶貝”,于是傾力為宏揚家鄉的民族文化奔走呼吁。
“我們縣正在申請成為全國的‘長壽之鄉’,梵凈山腳美麗的風景和清新的空氣是長壽的基礎,全縣百歲以上的老年人有30多位,所以歡迎大家到印江來感受長壽文化。”只要有機會,印江自治縣的歌手們也推銷著自己的家鄉。
面對老人們的踴躍和熱情,前前后后為主辦這次大賽忙乎了好幾個月的黔東南州老齡辦主任劉建國深受感動。在去年的老齡委第九次會議上,省委副書記、省老齡委主任王富玉提出了舉辦一次老年人民歌大賽的工作部署時,他心里還有些打鼓。
“現在看來,這個想法真的是高瞻遠矚!因為我省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喜歡用歌舞表達自己的情感,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了形式多樣,風格各異的民族民間歌舞。民歌從演唱內容分主要有:苗族、侗族、布依族、彝族、土家族等民族的各種山歌、情歌、生活歌、勞動歌、儀式歌、歷史傳說歌等,而苗族飛歌、侗族大歌的音樂特點和演唱方式已成為民歌中的經典和貴州地域文化的標志。這次參加活動的老年人本身就是本寨本村的傳承人,那些代表我省在中央電視臺多次拿獎的原生態演唱歌手,好多還是他們的子女。所以活動對我省民族民間文化的傳承、發展都起到了良好而積極的作用。”劉建國說。
藝術點亮生活。精神文化需求是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需要的。“舉辦苗歌侗歌以及布依山歌大賽都只是我們的一個小小開端,這一切都是為了在今后的一兩年內舉辦內容豐富、活動形式多彩的老年藝術節做準備,不管城市還是鄉村,我們要給老年人搭建起展示風采的舞臺。”省老齡辦宣教處處長樊章權向記者描繪著下一步的打算。
是啊,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后,老年人必然對精神文化生活有更高的需求。改革開放30年,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廣大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批老年人過去生長在“亂世”、工作在“左世”,現在退休在幸福的“盛世”。艱苦年代物質生活不豐富,精神生活更貧乏,現在條件好了,要求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得到提高,這是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而把他們的精神生活和我省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掛上鉤來,這次卻是“開天辟地”頭一回,這讓記者想起了林樹森省長在國慶前夕的一次講話中指出: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貴州文化的精髓所在,這一方面為貴州的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更重要的是,這種文化的多元化所反映出的和諧、寬容的社會環境,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乃至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楊筱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