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縣石洞鎮紅坪村侗族女能人楊愛東創業記
本港訊 (特約記者 龍勝洲) 她,叫楊愛東,47歲,是村里第一個會玩電腦的女農民,是鄉親養豬的解難高手,是大山里最棒的“女能人”。
她,一雙充滿老繭的女人手臂繪畫出一個美麗的家園,要扇走著一方的貧窮落后,她的創業故事在天柱縣石洞鎮紅坪村廣為傳頌。
楊愛東生在山里,靠父毌喂養生豬盤大、上學的。地生菜,菜養豬,豬賺錢,錢讀書與她結下了不解之緣。讀到初中時她終于將這個問題弄清楚:種地養豬可賺錢。于是幼小的她便萌發了將來創種養殖掙錢來維持生計的念頭。
1984年,她和本村村民王甲海結婚,夫妻二人便將想法要變為現實。種,種哪樣?養,又養什么?新婚之夜夫妻倆嘀嘀咕咕談的先是致富路,當客人沒有散盡時,楊愛東便拉著丈夫趕轉轉場去了,她們不買不賣,背著一個背包帶著筆桿和筆記去搞市場調查。看水果怎么賣,問蔬菜多少錢一斤,訪雞鴨價的高低貴賤,聽各地生豬價格的起升回落。從天柱趕到錦屏,從劍河看到三穗,周圍四縣10多個集場的市場信息都被夫妻倆囊括而來。
1987年,楊愛東帶領丈夫開始創業了:她養雞養鴨和喂豬,丈夫王甲海栽樹種果兼家電維修。沒有投資,楊愛東把娘家陪來的嫁妝打折賣了。有人說她瘋了,她卻高興地購買雞崽、鴨崽和豬崽進行建圈喂養起來,丈夫王甲海在自家自留地和責任山上全都栽上了柑桔、.金秋犁.、枇杷等果樹,閑時還為人修修家電。笫一年楊愛東的養殖場初見成效,收入1萬多元,第三年他們家種養收入躍上新臺階,純賺6萬余元。
從沒摸過這么多票子的楊愛東高興得笑不攏嘴,為便于種養結合,她索性要丈夫把房屋和豬圈搬到果園地去,她要與肥豬肥果肥土地睡在一起甩手大干一番事業。可是天不如人愿,200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雞病、鴨病還攜帶豬瘟的災難席卷楊愛東的養殖場,300多只雞鴨像被機槍掃射紛紛落地,100多頭大豬小豬像灌了安眠藥似的睡倒槽前。吃不下,丟不快,幾年辛苦的10多萬元眨眼功夫丟得無影無蹤!
丈夫王甲海痛心得嗚嗚地哭泣,吃不下飯,沒精打采地收拾行李準備南下打工去。
楊愛東不哭!拉著丈夫的手堅強地安慰:“別恢心,我們虧的是技術,不是錢。你哪里都不能去,我們還有棵樹起家,一切從零開始。”2002年,不甘失敗的楊愛東親自跑到湖南新晃一家養豬場去學習技術,回來時還抱來了一臺電腦。隨后貸了一些款加上棵樹收入又開始第二次創業。這一次楊愛東專養豬,丈夫只種棵樹。有空就看書學習技術,不懂的地方就在電腦網上直接向專家咨詢。理論結合實際進行種養經營,楊愛東養豬從此入了門,生豬長得快、個頭大、體重沉,能使四個月豬崽體重達100多公斤。創業之路平旦暢通,楊愛東養豬規模不斷擴大,年養豬收入10多萬元,連續5年養豬收入60多萬元。她擺脫了貧困,建起了比城里人更闊氣的洋房子,家有存款十幾萬元,如今的日子過得火火紅紅。
楊愛東富了,看到同鄉姊妹仍是養豬為過年,養雞為換鹽而真感可憐,最近她將養豬致富的“兩快一慢”(即快長期和慢長期的喂養) 和“三促一測”( 即促進健康生長及市場預測)的絕技傳給了父老鄉親,帶動村里的養豬事業。養豬保贏不虧,紅坪村有200多戶村民興起了養豬熱,21戶老鄉為了方便學習技術,還將養豬場建到了楊愛東的養豬場邊去,全村養豬達1000多頭。一花獨放不是春,萬花齊望春滿園,促效益傳技術,楊愛東夫婦倆每天穿梭于村民的養殖場間,指導建場,幫助配料等,一天到晚忙個不停。一位婦女熱心為民的高尚行為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天柱縣委書記文松波日前慰問了她,石洞鎮黨委政府將她列為入黨積極分子進行重點培養,竭盡全力扶持楊愛東在村里開辦飼料廠,建立養殖小區,成立養豬協會,圓她帶領村民養豬致富的美好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