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風”的貴州打造“文化千島”
據新華網消息 貴州水族馬尾繡傳承人宋水仙的“民族民間藏品展”日前正式掛牌,1600多件精心收藏的水族馬尾繡、水書及水族生產生活用品,正式在宋水仙家具有民族特色的水族木樓里展出。
馬尾繡工藝是水族獨有的、瀕臨失傳的民間傳統工藝絕活,制作好的馬尾繡具有浮雕般的華麗效果。2006年被列入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底蘊深厚,有‘百節之鄉’的美稱,”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周必素說,“然而,一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消亡的危險,我們必須嘗試通過多種方式讓它們傳承下去。”
非物質文化遺產瑰麗多姿,是擁有17個世居少數民族的貴州的真實寫照。據統計,貴州現擁有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40項;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6名,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8名。
流行于貴州黔東南州黎平、從江、榕江等侗族聚居區的“侗族大歌”,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除了水族馬尾繡,蠟染、銀飾等民族手工技藝流傳久遠,苗族服飾被稱為“穿在身上的歷史”,布依族“三月三”、苗族“六月六”等民風民俗引人入勝,儺戲、侗戲、布依戲堪稱“戲劇活化石”,苗族飛歌等原生態民族音樂蜚聲海內外。
在保存較好的民族村寨,貴州先后建立起了六枝梭戛生態博物館、花溪鎮山布依族生態博物館、錦屏隆里古城生態博物館、黎平縣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怎雷水族生態博物館……苗、侗、布依、水、漢等“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群”雛形初現。
近年來,貴州民間也掀起保護和傳承的熱潮。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現年49歲的楊建紅于2008年創建了太陽鼓苗侗服飾博物館。除了展出苗族、侗族等民族服飾外,11名繡工和訂單涉及的300多名農村婦女,與博物館一起構成了一個富有生命力的苗繡傳承基地。 通過從政府到民間的層層保護,貴州運用各種手段,加緊搶救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資料。
貴州省文化藝術研究所研究員楊曉輝正在領銜進行一個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的苗繡“數字博物館”建設項目,將8個省區、100多個苗族支系、數千種苗族服飾刺繡圖案,全部收錄進“中國苗族刺繡藝術數據庫”。這座規模龐大的“數字博物館”,即將成為擁有900多萬人口苗族文化的一座藝術寶庫。 運用數字化手段,是新時期貴州保護多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探索。通過田野調查式的采集、整理,了解各時期、類別、形態的該資源情況,掌握傳承人的生存、師承現狀,對采集主體的相關歷史、文化一并作研究,培養相關人才。
貴州省文化廳廳長徐圻說,貴州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人類需要保護的生態文化圈”之一,多元文化的核心價值正在越來越廣泛地得到認同。文化部門將進一步發掘出貴州豐富多彩、內涵厚重的文化遺產,為多彩貴州的文化定位和全新形象提供資源支撐。
(記者 李驚亞 石新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