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河阻隔村民出行 村民幾代自架木橋
凱里市三棵樹鎮格細村,在位于凱里市東郊,距中心20公里處,該村位于巴拉河畔,與320國道隔河相望。多年來,該村的610戶近5000人出寨,都是靠村民們自己搭建的獨木橋過河,而搭建的獨木橋并不牢靠,一旦漲水就得拆橋,這樣平均每年架設木橋不下3次,因此修建一座牢固的大橋成了村民們多年來的心愿和希望。
7月13日,記者帶著好奇心來到了格細村的平寨,想要了解這座特殊的獨木橋。
“要追究這獨木橋是什么時候修建的,我還真不知道,也說不清楚,只記得自從我來到這個村子就有獨木橋了。”80歲高齡的楊啟星寨老告訴記者。我們格細村由平寨、余寨、上新寨三個自然寨組成,多年來由于巴拉河的阻隔,三個寨子的村民都是靠獨木橋過河,現在我們幾代人都知道這樣一個理,水大了要過船,水小要了架橋,因此,村民們也管這座橋叫“季節橋”。現在我們世世代代都離不開這座獨木橋。由于搭建獨木橋成了村民們每年必做的事,村民也都學會了看汛期時間為架橋準備材料材(架橋用的木材)。
這座獨木橋由六塊橋板組成,全長有50多米。一般架橋大多都在端午前后,也就是雨季來臨時,中途也會根據情況隨時架橋。起初架橋,因為缺少經驗,加上條件有限,村民只好用山藤來捆綁橋墩以固定橋身,但每當遇到漲水時間大水很快會將獨木橋沖垮。為了不讓獨木橋被水沖垮,村民們想到了用鋼絲來固定橋身,雖然相對用山藤捆綁要牢固些,因為獨木橋只能承受1-2米深的水位,所以每次架好的獨木橋最多也只能管2-3年,村民們又得重新架設獨木橋,很是不方便,村黨支部副書記楊炳忠介紹道。
以前,遇到漲大水,大家要想出行都得坐船過河,可是坐船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經常出事。楊炳忠很是無奈的告訴記者,最嚴重的一次大概在上世紀80年代,一天早上,村民們因為忙著栽秧,早早的抬著自家的秧苗渡船過河去栽秧,(部分村民都還有田土在河對面)。由于雨水突然迅猛的漲起來,渡船在途中突然失衡翻船,導致船上4名村民被沖走,兩天后打撈起來已經死亡。
此事過后,引起了三棵樹鎮鎮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平寨口修建了格細大橋,格細大橋修建后也只是方便了小車和摩托車的通行,可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村民過河并不不方便,所以村民任然選擇過獨木橋,這樣可以節約2公里路程。
我們格細村幾個寨子的人,每天從大橋過的不下500人,現在三個寨子遇到不漲水的時候都會過獨木橋。村民楊英對記者說,我經常挑菜到鎮里和城里賣,最清楚沒有橋的難處,特別遇到下雨,下雪,漲水,更加不方便,通常都要繞很遠的路,要是政府能為我們修一座大橋該多好呀,就不用那么辛苦的繞路行走,擔心過橋的危險了。
因為獨木橋存在的不方便性和危險性,格細村村委會已向政府遞交了修建格細村平寨大橋的申請。據悉,政府也已將修建“平寨大橋”規劃于“十二五”立項工程,修建的平寨大橋,橋長180米,寬6米,預算投資216萬元。大橋修建后,可方便群眾生產生活、改善民生條件、發展該村經濟,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李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