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文藝界堅持文藝為大眾服務
自從《侗族大歌》于2009年9月30日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成功以來,侗族文化中心縣——黎平縣的文化藝術創作方興未艾,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創作高峰期。在這一階段,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發揚“三敢精神”,“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堅持以侗族民間傳統文化和紅色歷史文化為創作源泉,在黎平侗鄉這塊熱土上為大眾創作出了《大風歌》(石新民著)、《月地民謠》(石干成著)、《侗鄉之歌》(于一元著)、《肇興古村落》(胡光華、楊祖華著)、《肇興體念》(楊祖華著)等詩歌、小說專著及散文《翹街那盞不滅的燈》(楊酌作)、《丟久不見常相思》(楊酌作)、《自然流淌著的音樂》(黃沙作)《地青紅豆最相思》(黃沙作)等大量民族風味純濃的文學作品。同時還為大眾創作出優秀的侗族舞蹈《摔》(楊國祥編導)、膾炙人口的歌曲《黎平會議新曙光》(張增輝、李文坤詞曲)、《相約黎平》(吳定國、吳遠隆詞曲)。
作者們創作成功之后,不約而同地將這些說侗鄉黎平事、寫侗鄉黎平景、話侗鄉黎平人的個人成果奉獻給了家鄉的人民。家住八舟河景區的歐長亮老師讀過《自然流淌的音樂》之后,萬分感嘆地說,原來只知道我的家園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美到什么程度,心中根本就沒有個底。現在讀了作家的文章,才知道神仙們住的地方也不過如此。這叫我更加熱愛我的家鄉八舟河了。
為了讓黎平廣大人民群眾更進一步地了解黎平,熱愛家鄉,創建安好一個文明的黎平,黎平的攝影工作者紛紛將自己的精美作品集結街頭展出,當尚重鎮藏巴村喜愛攝影的楊正軍見到自己的村落被拍色得如樓臺仙閣般,忍禁不住嚷嚷起來,我天天生活在哪里怎么就抓不到這個鏡頭呢!
在文藝為大眾服務方面,做的最好的當屬黎平侗族文化藝術工作者,先侗族大歌藝術團每年為群眾義演不下百次,深入基層指導群眾文藝活動家常便飯,特別是那些侗族民間歌師,百節之鄉的每一次活動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每一堂侗族原生態文化傳承課堂都灑滿了他們的汗水。在全縣普遍傳唱《侗族大歌》的同時,黎平的作曲工作者創作了優美的歌曲在大眾之中傳唱。
將文藝作品直接奉獻給大眾的還有黎平的書畫界人士,每到重大的節假日,書畫藝術工作者們都會在城中心休閑廣場開展書畫聯展,并且現場為群眾義務寫字作畫。特別是在新春前,書法工作者每年為群眾義務書寫春聯不下千幅。(黃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