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權糾紛醫院通道被堵 天柱精神病院侵權案開審
天柱縣侗醫精神病專科醫院是全國首家侗醫精神病醫院,它1983年成立后,發展都很順暢。但到了今年因相鄰權糾紛引發事端,醫院通道被堵,在建車庫的磚墻被拆毀……忍無可忍之下,該院院長龍之榮以侵權為由,將“肇事”的楊思權、楊仁輝父子告上了法庭。8月23日,天柱縣法院開庭審理了這起在當地備受關注的侵權案件。
新磚墻被拆毀引發訴訟
原告龍之榮(男,1957年出生)說,天柱縣侗醫精神病專科醫院現有床位50個。此前,醫院為了自身發展,在院門口臨街的宅基地上設置了車庫和大型廣告牌,多年來,未有爭議。
2011年6月,天柱縣鳳城鎮教場村村民楊仁輝(男,1978年出生)無故在醫院的道路上設置障礙,將路堵死,使得精神病院變成了一座“孤島”,人、車進出都很難,導致部分病人轉院。
在協調未果的情況下,龍之榮起訴至天柱縣法院。后由該法院出面促使雙方達成調解協議。協議約定,楊仁輝與龍之榮互換土地,即楊仁輝將靠近精神病院的責任地劃出34.4平方米給龍之榮使用,而龍之榮則將在車庫墻外留出約2米寬,12.2米長的通道給楊仁輝等做路。
協議還約定原、被告雙方互換后的土地各自管理、使用,其中,歸龍之榮使用的土地可以砌圍墻。該調解書下發后,龍之榮將車庫和廣告牌拆除,讓出了道路。隨后,他重新修建車庫和廣告牌,但在他著手修建車庫二樓時,被告方跳出抵制,理由以前的車庫只有一層,新車庫也只能蓋一層,為此,被告方還于7月19日、20日兩次將龍之榮砌好的二樓磚墻拆毀。警方出面制止都不管用。
龍之榮認為,被告方的行為已構成了侵權,使其遭受巨大損失,要求法院判令被告賠償其經濟損失。而這經濟損失最初提出3萬元,開庭后變更為了36萬元。
庭審中,被告楊思權(男,56歲)承認兩次到車庫樓上拆毀墻磚,并導致部分磚塊損壞。而被告楊仁輝的代理人主要對賠償事宜提出了異議,一方面,原告方庭上更改賠償金額,在程序上說不過去;另一方面,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36萬元的賠償僅僅是一種主張,缺乏有力的證據來證明。因此,他請求法院駁回起訴。
是“只能”還是“可以”
庭審進入出示證據階段,雙方均出示了由天柱縣法院在2011年6月8日出具的《民事調解書》。該證據涉及到問題是龍之榮該不該建車庫的二樓樓層,這是庭審法官總結的,關于本案的第一焦點。
該協議共有六大要點,對于其中的一、二、三、五、六,雙方均無異議。唯獨第四條關于“土地互換后,歸龍之榮夫婦管理、使用的土地可以砌圍墻(靠原告責任田的一側)”的約定,雙方的意見分歧極大。
就此條款,被告認為,龍之榮只能砌圍墻,而不能建房,更不能加蓋樓層,其行為已違反了協議的規定。而龍之榮的代理人則認為,該條款是具有可選擇性的規定,根據此條款,龍之榮可以修圍墻,也可以不修。“也就是說,修與不修,條款并未作出嚴格的限制,是被告方理解錯誤。”原告方代理人說,此外,協議的第三條明確規定,原、被告雙方對互換的土地各自管理、使用。從這一條來看,龍之榮是有權利建車庫,并加蓋樓層的。
保護父親,是否構成侵權?
被告之一的楊仁輝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也是庭審辯論的焦點之一。
楊仁輝說,其父楊思權,也就是本案第一被告到龍之榮車庫二樓上拆除墻磚時,來了十多人,他擔心父親吃虧,便趕來保護。“我只是來保護我的父親,他年紀大,身患多種疾病,并未進行破壞活動。”楊仁輝說,由此他認為自己的行為并未構成侵權。
當事雙方就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辯。
在舉證階段,龍之榮拿出了一組被告方到車庫二樓上搞破壞的照片,其中涉及到楊仁輝的有一張,記錄的是楊仁輝一只腳踩踏在已被破壞的磚墻上,并未有破壞的動作。就此,其代理人說,楊仁輝只是兩次去了現場,并沒有動手實施了破壞活動。而從原告方提供的照片來看,確實沒有他動手破壞的鏡頭,證據上是欠缺的。
就原告方關于楊仁輝既然不是侵權但為何不阻止父親侵權的質問,這位代理人說,楊仁輝并沒有阻止的義務。
原告方認為,楊仁輝的行為已構成了侵權,他擔心父親吃虧,便去保護,這說明他和父親的主管愿望都是阻止原告方施工,這是其一;其二,楊仁輝的父親正在持工具拆毀墻磚,而他本人前來保護,那實際上就是讓其父的侵權行為得以安全進行。
此案法庭將擇期宣判。(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