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才4年尋親終"修成正果 "尋親密碼"波熊就達"
- 在線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聞熱線:8222000 投稿QQ:449315
- 時間:2011/8/31 9:06:43 來源:金黔在線-貴州都市報
在“寶貝回家”尋親網站的幫助下,陳偉才4年尋親終于“修成正果”
尋親密碼“波熊就達”
據金黔在線-貴州都市報 2007年,被拐賣到廣東多年的青年陳偉才到黔東南尋找親人。其間認錯親,稀里糊涂到別人家生活半年之久……今年6月,陳偉才求助于“寶貝回家”網站,再次走上了尋親苦旅(本報曾連續報道)。前不久,在志愿者的幫助下,他終于“鎖定”了自己的故鄉。而開啟這次尋親大門的“鑰匙”,竟然是他童年記憶中的“巫腳村”三個字……
“巫腳交村”暗藏玄機
志愿者是怎么鎖定巫腳交村的呢?
“寶貝回家”網站的孫梅麗近日向記者講述了背后的“玄機”。
今年6月18日,陳偉才到寶貝回家網站注冊尋家,網站負責人對他的遭遇深表同情,指定志愿者孫梅麗負責結對幫助他。
接受任務后,孫梅麗查找到了大量關于陳偉才和黔東南的資料,并制定了尋親方案。隨后,她和志愿者白雪等人頻頻致電與陳偉才交流,試圖從他的記憶中找到有價值的線索。
有一次,陳偉才在與白雪通話時無意中說出了“巫腳村”的村名。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白雪讓他把這個村名反復說了幾次。
掛斷電話后,白雪迅速來到電腦邊,通過“百度”搜索“劍河巫腳村”。但劍河沒有這樣的村名,倒是第三條詞條信息上出現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方召鄉巫腳交村郵編……”字樣。
“這巫腳交村應該是在臺江縣了。”白雪鍵入了“臺江縣方召鄉巫腳交村”字樣,結果電腦頁面上出現大量關于“巫腳交村”的村名,而且均屬臺江縣方召鄉,而且其中一則詞條上還公布了巫腳交村黨支部的電話號碼。
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白雪很高興,乘勝追擊,很快就找到了巫腳交村支書張文倫的手機號碼。
據張文倫說,十多年前,當地村民張明清的唯一的兒子失蹤,至今還沒有找到。而在說到張明清本人時,張文倫回憶說,“他愛喝酒,喝醉了就對妻子拳打腳踢……”這些描述,與陳偉才所述基本一致。
“學校旁邊有風雨橋”,是陳偉才對家鄉的記憶中最深刻的畫面,當白雪在電話里說起這個畫面時,張文倫脫口而出:“太對了!”
“波熊就達”失蹤傳說
8月29日上午,記者趕到巫腳交村實地采訪。
這是一個美麗的村寨,四面環山,一條河流從寨中穿過,用“依山傍水”來形容它,是最適合不過的了。
進了村子,記者先后找到了幾位50歲左右的村民,詢問村子里十多年前是否有孩童丟失的情況。這些村民的說法一致是:十多年前,有一個叫“波熊就達”的男孩,離開村子后就沒再回來。但詳細情況,這些村民又說不上來。
隨后,記者趕到巫腳交村小學,找到了萬志杰校長。
“波熊就達”的事,萬志杰知道一些。“‘波熊就達’是苗族名字,由他的祖父、外祖父、父親以及他的名字組合而成。”萬校長說,“波熊就達”的父親有兄弟姐妹六人,三個姑姑中有兩位出嫁在巫腳交附近的村寨;最小的姑姑早年出嫁在江蘇,后來離婚改嫁。而他的兩位叔叔現今都在廣東打工,很少回巫腳交,不過,時常和村里的人聯絡。
“波熊就達”的父親叫張明清,萬校長有很深刻的印象,因為兩人長得很像。“以前我出門,經常被認作張明清。”萬校長說,盡管如此,但兩人命運則截然不同,萬校長1985年參加工作,成了人民教師,后來還當了校長;張明清精通木工手藝,常年背著工具外出謀生。
“如果他認真做事,發揮所長,前景應該不錯,但他的路卻越走越窄。”萬校長說,張明清愛喝酒,喝醉了就毆打妻子。張明清的兒子三歲時,妻子忍無可忍,跑回娘家,不久改嫁到了方召鄉黃毛村。
妻子走后,張明清又到劍河縣做木工活,因好酒貪杯,對家里不管不問,兒子和癱瘓在床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吃了上頓無下頓,苦不堪言。后來,孩子的三叔和一位本家叔公不忍,把孩子帶到劍河交給了張明清。
“當初離開村子時,這個孩子大約10歲左右,這一去就沒有再回來。”萬校長說,最初誰也沒有注意到這孩子的動向,后來,張明清客死他鄉,消息傳來,大家才想起他還有個兒子……
后來關于“波熊就達”的去向,有兩種傳言,一種是張明清將他送給別人撫養,后來被拐賣到他鄉;另一種說法是張明清好吃懶做,最后把兒子賣給了人販子。“張明清已死,這些說法都沒有證據。”萬校長說。
采訪中,萬校長帶著記者參觀了一棟殘破的房屋,它位于風雨橋旁邊的山坡,木質結構,有三個房間,靠陡坡的一側顯然是裝修過的,四壁健在,但另一側殘破不堪,屋頂沒有一片瓦,梁柱上懸吊著幾塊松樹皮,屋內雜草叢生……
“這棟房子是‘波熊就達’的祖父留下來的,他的父親、二叔、三叔各得一間,而眼前最殘破的一間,就是‘波熊就達’的家!”萬校長說,由于這個家無人打理,年多月久,就變得破敗不堪了。
風雨橋邊記憶“洞開”
“波熊就達”和陳偉才,是不是同一個人呢?
“絕對就是一個人了,八九不離十!”萬校長肯定地說,今年8月中旬,他和陳偉才當面就許多問題進行對質,結果兩人所敘述的所有事實幾乎是吻合的。
時間回溯到今年8月11日晚,遠在銅仁大龍的陳偉才正躺在宿舍休息,突然接到了一個陌生的電話,對方說他是“寶貝回家”尋親網站的志愿者,經多方努力,現已基本確認,他的家就在臺江縣方召鄉巫腳交村。
次日,陳偉才在凱里志愿者吳壽森的陪同之下,找到了巫腳交。
進村后,陳偉才感覺這地方很眼熟,但記憶的大門還沒打開。直到村小學門前的風雨橋躍入眼簾時,他才興奮起來:“我敢肯定,這就是我家鄉!”
隨后,他帶著吳壽森,走上了風雨橋旁側的山坡,他說,自己家就在坡頂上。兩分鐘后,一棟破舊不堪的房屋出現在了他的面前。他很肯定地告訴吳壽森,他在這棟屋子里度過了短暫的童年時光,那時,家里還有白發蒼蒼的老奶奶……
接著,陳偉才又轉回了小學校里,正巧碰到了萬校長。
“當時,我看了他一眼,感覺像在哪里見過,他也看了我一眼,隨后說‘感覺你有點像我爸爸’,聽了這話,我有點驚訝。”萬校長說。一會兒工夫,萬校長的妻子也來了,她對著陳偉才,看了又看,幾分鐘后才開口說話:“我看他就是‘波熊就達’。”
萬校長的妻子話音剛落,陳偉才幾乎跳了起來:“‘波熊就達’是我的名字,你怎么知道呢?”萬校長看著眼前這位年輕人,更驚訝了。
隨后,萬校長和陳偉才來到風雨橋邊,開始“非正式”的“對質”。
陳偉才說,以前的學校是一棟低矮的木樓;經常有一位鞋匠在風雨橋邊補鞋;而自己的父親愛喝酒,早年就和母親離婚了……聽了這一席話,萬校長連連低頭。
這時,在一旁的志愿者吳壽森打開了自己的攝像機,播放陳偉才自己尋訪到家門口的視頻。萬校長說,路徑是對的,找到的房屋的確就是“波熊就達”當年的家。
“孩子,歡迎你回來”
隨著陳偉才8月中旬到巫腳交村尋親的消息不脛而走,一些傳言也蔓延開來。有人說他的叔叔享受了其父留下的家產,擔心他回家后收回,所以不愿意認他。也有人說,他的母親因為遭到現任丈夫的反對,不敢站出來相認……
聽了這些傳言,尚在銅仁大龍謀生的陳偉才灰心喪氣,吃不下飯,睡不好覺。
8月29日,記者在采訪中對這些傳言進行了核實。“分家產是無稽之談,‘波熊就達’的家產就只有一間住房,幾塊地,要了也不會發財,況且,他的叔叔們都已外出打工,土地對他們來說,已不重要。”萬校長說。
村民張萬氏老人是“波熊就達”的叔奶,她也知道陳偉才到巫腳交村探訪的事。說起“波熊就達”的凄慘身世,老太太老淚縱橫,多年來,她深信侄孫是被其父張明清賣出去的,所以這會一個勁地罵張明清“良心被狗吃了”。“如果來的真是‘波熊就達’,我們會歡迎他的。”張萬氏說。
“陳偉才要真是張明清的兒子,我們不會虧待他。”“波熊就達”的一位堂叔說,孩子在巫腳交生活了約10年時間,40歲以上的村民都知道他,他要來了,相信大家都能認得出。
而陳偉才的二叔張當久也就此事作出了積極的回應,前幾天,他特意派遣兒子回家了解情況,但因此間陳偉才生病無法前來相認,不得已,張當久的兒子只有先返回廣東。“如果陳偉才再來巫腳交,張當久會帶著兒女們趕回來。”萬校長說。
采訪中,記者獲知陳偉才的母親隨夫在海南打工,目前,暫時還未找到其聯系方式。
陳偉才尋親記錄:
陳偉才約出生于1985年,記憶中,在他5歲時,父親的一位朋友對他說:“跟我走吧,我帶你到一個好地方去,那里有吃有住……”就這樣,他隨這個人來到廣東潮汕庵埠一個石場里。后來,陳偉才先后被兩戶人家收養,但因其性情頑劣,最終均被趕出了家門。
隨后,他開始了十年之久的流浪生涯。其間,撿過破爛,還被迫加入犯罪團伙,從事偷盜、搶奪等違法犯罪活動。2006年,陳偉才因參與搶劫被捕,被判處有期徒刑9個月。服刑期間,他除了反思自己走過的路,還對自己的身世提出了諸多疑問,萌發了尋親的念頭。
出獄后,陳偉才開始了尋親之旅。他對家鄉的印象是,在山區,冬天會下雪,而周圍的人從服裝到生活習慣,都跟苗族人特別相似……但是,他不知道苗族同胞生活在何處。
不久,他聽說海南有少數民族,便只身前往,期間得到《海南特區報》幫助。
2007年4月,海南尋親不遇,陳偉才回到他長期流浪地——汕頭。在向當地媒體求助時,記者朋友查詢到黔東南劍河縣是苗族聚居區之一,陳偉才到這里找到親人的可能性極大。
2007年6月,陳偉才趕到劍河縣岑松鎮,找了近兩周時間,但沒有找到親人。
同年7月,銅仁男子楊某某通過媒體記者牽線找到了陳偉才,并認定他就是自己多年前丟失的孩子。之后將陳帶到銅仁一起生活。但半年后,陳偉才發現認錯了親,便自己搬出,靠做生意和打工謀生。
2011年6月,遠在福建打工的陳偉才學會上網后便試圖通過網絡渠道尋親,獲得了寶貝尋親網站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