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苗侗契約文書的前世今生
發源于苗嶺山脈云霧山麓的清水江,被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形容為“流淌著歷史的河流”。數百年來在這里形成和流傳著的清水江苗侗契約文書,被海內外學者譽為具有世界代表意義的混農林復合文明系統的歷史記憶庫。這宗原本是“養在深山人未識”的民族民間文獻遺產,緣何因一次邂逅而展露于世人面前?這些古文書是否真像一些學者所言已經成為“遠古的歷史記憶”,還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林權法律證據功能?對這些問題的追問,使我們逐漸了解到了清水江苗侗契約文書的前世今生。
清水江苗侗契約文書,是明朝末年至民國末年近四百年間清水江流域一帶苗侗民族人民在混農林生產及林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民間契約和交易記錄。據保守估計,其藏量約有30萬份,主要分布保藏在清水江中下游的劍河、三穗、天柱、錦屏、黎平、臺江、凱里、麻江等縣市苗村侗寨的農戶家中。
清水江流域歷來盛產杉木等優質木材,林業資源極為豐富,林木貿易十分繁盛。清代以來,這里曾一度是封建王朝征辦“皇木”的主要來源。在一個林業生產如此繁盛的地方,山林契約和交易記錄是物權所有人之間經濟權益和經濟關系的重要憑證,是解決山林物權糾紛的重要依據。因此,原創社區居民視其為能夠給子孫后代賜以福佑的傳家寶物,一般秘不示人。
清水江苗侗契約文書的發現,緣于一次偶然的社會調查。1964年,中國科學院貴州分院民族研究所(即今貴州省民族研究所)成立貴州少數民族近代經濟調查組,對全省各少數民族地區近代經濟發展狀況展開深入調查,楊有賡是其成員之一。楊有賡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文斗古苗寨調查期間,該村一位名叫姜元鈞的知識分子為了幫助調查組更深入地了解當地混農林生產和林木貿易的詳細歷史,便拿出了家中收藏的一摞約兩三百件契約文書慷慨相贈,這是國內外學者首次直接接觸并獲贈清水江苗侗契約文書。
此后,楊有賡對調查所得的資料進行了系統的整理研究,主筆編輯了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之一的《侗族社會歷史調查》(貴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出版)。《調查》以翔實的材料全面反映了近代以來錦屏等地林業生產和木材貿易的歷史概況,首次公布了數十份乾嘉時期的山林買賣和租佃契約,這是學術界公認的有關清水江苗侗契約文書研究的開山之作。此外,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楊有賡還鍥而不舍地撰寫并發表了一系列相關的研究文章。楊有賡的研究,引起了日本學習院大學中國史學教授武內房司的關注,1993年,他在語言不通、交流不便的情況下慕名來黔,在貴陽、凱里、錦屏等地幾經周折之后,終于找到了楊有賡,與其商討合作研究。在武內房司教授和東京外國語大學國立亞非語言文化研究所唐立博士的積極推動下,1995年,楊有賡獲得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的資助,遠赴日本展開合作研究。由唐立、楊有賡、武內房司共同主編的《貴州苗族林業契約文書匯編(一七三六-一九五〇年)》(第一、二、三卷),分別于2001、2002、2003年由東京外國語大學出版發行,這是國內外學者第一次按照科學研究規范將清水江苗侗契約文書整理面世,由此,這宗寶貴的民族民間文獻遺產被推向了國際學術舞臺。2007、2009和2011年,由張應強和王宗勛主編的《清水江文書》(共3輯33卷)相繼公開出版,這是清水江苗侗契約文書的又一次大規模亮相。
隨著清水江苗侗契約文書的逐步面世,這宗寶貴的瀕危民族民間文獻遺產的搶救保護工作日益緊迫。2007年,貴州民族文化宮與有關高校的文獻遺產保護專家們一起組建聯合科研團隊,嚴格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關于文獻遺產保護的國際技術規范,并結合當今國際前沿信息技術,成功開發出一套清水江苗侗契約文書數字化典藏系統和保護管理工作平臺。2008年7月,在吉隆坡第16屆國際檔案大會上,貴州民族文化宮主任兼貴州民族博物館館長高聰和凱里學院講座教授龍宇曉等應邀出席大會專設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前沿論壇,向與會的世界各國專家展示了這一最新科研成果,并就清水江苗侗契約文書申報“世界記憶名錄”和“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問題進行了探討,為打造中國苗侗民族的世界文化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清水江苗侗契約文書反映出的傳統契約型社會管理經驗和以契約為基礎的民間糾紛解決機制,對于當今民族地區的法制建設、社會治理以及我國社會管理制度的創新,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清水江苗侗契約文書中所蘊含的開放式文化交流和多民族和諧共生的原則,對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民族團結與多民族區域的和諧社會建設,有著不可忽視的啟迪價值。因此,對于清水江苗侗契約文書的搶救保護與整理研究,既是人民所愿,更是時代所需。正如吉隆坡世界檔案大會的評價所言:“貴州清水江地區苗侗少數民族人民在400多年來創造和保持的混農林復合經營系統,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得到較好記載的混農林復合文明,而這一歷史記憶的載體就是至今仍殘存于民間的但是已瀕危的大量契約文書。從這個角度說,中國錦屏等地土著苗侗民族契約文書保護利用工程所要保護的不僅僅是中國自己的文獻遺產,其實也是在為全世界保護一個關于全球最悠久、最獨特的混農林系統的活態記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