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一度鼓藏節 "云海"之中見盛世苗年(圖)
攔門酒
漂亮的禮花
豐富的晚宴
11月9日,黔東南州雷山縣丹江鎮陶堯片區迎來了十三年一度的鼓藏節,記者臨近陶堯片區干皎村,鞭炮聲震耳欲聾,聲音回蕩山間,呈“雄獅怒吼”之勢,鞭炮燃爆所發出的煙繚繞山間,干皎村頓時陷入“云海之中”,遠觀勢之“美人沐浴”。此外,村民各家門口均擺放有迎客攔門酒、唱鼓藏敬酒歌迎接客人來家過鼓藏節。來過鼓藏節的客人必須在主人家屋前鳴鞭炮表示敬意,且必備魚、鴨、糯米、酒作為禮品饋贈主人。
起源
據《苗族古歌》記載,鼓藏節在先秦以前夏王朝時期的古三苗國就已經有了。三苗國在與夏王朝的戰爭中解體,苗族在往西遷徙過程中仍然過鼓藏節。苗族遷到雷公山定居后,鼓藏節更為盛行。鼓藏節,苗語稱“牯噥江略”,意為鼓社節,即以血源宗族為單位的祭鼓活動。鼓藏節的來歷在苗族經典《苗族古歌》里有記,說的是人類祖先姜央過鼓藏節是為了祭祀創世的蝴蝶媽媽。傳說蝴蝶媽媽是楓樹生出來的,所以苗族崇拜楓樹。既然祖宗的老家在楓樹心里,用楓樹做成的木鼓就成了祖宗安息的地方,祭祀便成了祭鼓。苗族最高的神是祖先,是生命始祖楓樹和蝴蝶媽媽。鼓藏節就是祭祀神楓樹和蝴蝶媽媽。
主要儀式
鼓藏節13年舉辦一次,每次持續4年之久,現在改為持續3年。各支族祭祖的年份也不盡相同,且各地殺牲祭祖的日子也不盡相同。鼓藏節的儀式由鼓社節組織的領導“鼓藏頭”操辦,“鼓藏頭”經由群眾選舉產生。從殺豬或殺牛祭祖到節日活動的系列程序均由“鼓藏頭”組織安排,人們必須服從。鼓藏節的活動以跳蘆笙舞為主,一般5~9天,也要單數。
傳承價值
苗族鼓藏節具有鮮明的民族傳統文化內涵,是苗族人生價值觀的展現,懷念祖先、尊老愛幼、和睦相處、勤勞儉樸、富裕安康是鼓藏節的禱告主題。苗族鼓藏節是研究苗族歷史與文化百科全書,具有重要價值。
據了解,在鼓藏節期間,陶堯片區將舉行祭祖儀式、跳蘆笙以及斗牛、斗鳥、背夫背妻、堆谷草等豐富多彩別具情趣的比賽。(文筱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