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寒不可怕 只要學藝精--記國家級非遺侗繡傳承人陳顯月
據(jù)中國婦女報消息 今年,在第六個世界“文化遺產(chǎn)日”,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里,貴州省錦屏縣平秋等地北部侗族的“侗繡”名列其中,錦屏縣命名了19位民間文化優(yōu)秀傳承人,陳顯月作為侗繡優(yōu)秀傳承人名列其中。
1964年4月出生于錦屏縣平秋鎮(zhèn)平秋村的陳顯月,其外婆、母親均是當?shù)睾蘸沼忻亩崩C能手。陳顯月在家里排行老四。由于家境貧寒,且家中弟兄姊妹多,在平秋小學只念到二年級便被迫輟學回家務農(nóng)。輟學后的她在忙農(nóng)活的同時,跟隨母親唐求蓮學習侗家手工刺繡。刺繡成為她童年最大的樂趣。
短短兩年時間,她把母親所有刺繡技能全部學會。但是,陳顯月并不滿足,當時寨上還有其他十多名刺繡能手,分別擅長制作繡花鞋、寶寶銀帽、侗家背帶等。陳顯月利用農(nóng)閑時間,繼續(xù)跟著她們求教學習。除了忙農(nóng)活,她把所有時間都投入到刺繡的學習上。
1987年,陳顯月嫁給本寨的龍再鋒,她的婆婆吳代凡也是個喜愛侗族刺繡的人。老人非常支持兒媳在勞動之余做侗家刺繡手工,幫她帶孩子、做家里的雜活,還給她的刺繡作品提出好多建議。這期間,陳顯月的刺繡手藝趨于成熟。
由于侗家刺繡的圖案都是繡在特制的土布上,要想把侗繡繡好,繡出特色,布料也是關鍵。于是陳顯月又學習侗家粗布制造技藝,從種植棉花到紡織棉紗至織成侗家粗布,她一樣不落地學。
侗繡中的精品當屬北侗“盤軸滾邊繡”。“盤軸滾邊繡”采用民間傳統(tǒng)的一針一線的純手工工藝制作,歷經(jīng)作模、打面漿、粘布(抿格邊)、擬模、貼面、鑲邊和繡花等十多道工序。制作一件完整的“盤軸滾邊繡”背帶要花一年的時間,也最能反映一個人的刺繡水平。一塊小小的背帶,上面要有龍、有鳳、有蝴蝶、有花朵,要把農(nóng)家人認為吉祥的圖案盡可能地表現(xiàn)出來。陳顯月制作背帶頗為拿手,此外,制作少女腰帶、小腿包綁帶、少女披肩、寶寶銀帽及渚綾(侗家婦女盛裝)等侗家民族特色刺繡工藝品,她也樣樣是行家。
1995年,陳顯月在平秋鎮(zhèn)街邊開了一家小店,從事侗家刺繡工藝品及侗家染織工藝品的經(jīng)營,研究侗家刺繡手工技藝成為了她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同時,她的小店也是當?shù)叵矏鄱奔掖汤C的婦女交流技藝,學習刺繡的場所。目前,經(jīng)她培訓的人員達80人次,骨干(徒弟)6人,使“盤軸滾邊繡”這一民族奇葩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傳承和發(fā)展。
2006年、2007年,她的刺繡作品多次榮獲“多彩貴州旅游商品設計大賽”、“多彩貴州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選拔大賽”等獎項,榮獲“錦屏名匠”、“黔東南名匠”等稱號。2010年10月被貴州省評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優(yōu)秀傳承人。(吳育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