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斗牛風情 "孔明斗牛堂"上演壯觀戰景(圖)
兩只牛激戰正酣
慶祝獲勝的牛
從江丙妹鎮“孔明斗牛堂”舉辦斗牛活動引萬人觀戰
貴網訊 斗牛是苗侗民族喜聞樂見的一項民間傳統活動。2月20日,從江縣丙妹鎮“孔明斗牛堂”舉辦了該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斗牛活動,一共有30頭牛參加了比賽,附近上萬名村民趕來觀看斗牛比賽,場面非常刺激和壯觀。
這次斗牛比賽分斗牛和圈牛,各對抗組確定后,由現場指揮指引進大堂,獲勝的牛獎勵300元,輸的也獎勵200元,拉腳(意為兩頭牛碰腳)打成平手各獎勵250元。每組斗牛對抗時間由雙方協商確定,一旦確定拉腳即表示對抗結束,雙方迅速控制好本方斗牛和拉腳人員,并有序退場。
中午12點,天空飄著毛毛細雨,但并沒影響到村民的熱情,上萬村民涌進斗牛塘觀看比賽,一些膽子小的村民只好站在遠處觀看。
只見一隊人馬吹著蘆笙,打著鑼鼓,舉著彩旗在前面引路,后面跟著一頭健壯無比的斗牛,牛身上還綁著一條寫有“通天大王”的紅繩。在人們瘋狂的吶喊聲中,斗牛威風凜凜地向斗牛塘走來,那氣勢連過往的車輛都得避讓三分。
三聲鐵炮響起,場上騰起三柱白煙,比賽正式開始,第一對斗牛開始打斗。兩頭牛好像“仇人”一樣,徑直朝對方沖去,八蹄狂奔,四角相撞,一聲“轟”響,四只碩大的彎角糾纏在一起,相互處于膠著狀態。幾經交手,一頭牛不敵對手落荒而逃。
此時,場外的觀眾想擠上前看個究竟,但又害怕被牛撞傷。這時,黑壓壓的人群朝著牛奔跑的方向散去。一眨眼的功夫,場上風云突變,退敗的戰牛突然奮力反攻,而原先得勢的一方人群立馬作鳥獸散,不時有人摔倒在地,場面驚心動魄。勝利一方的村民跑進場子欣喜若狂地用拳頭拍打著牛身,簇擁著“勝利者”繞場狂奔起來。
斗牛先后斗了8對,持續到下午4點才結束,萬名身著盛裝前來觀看斗牛的苗侗群眾仍不想離去。來自深圳的張先生仍驚魂未定:“第一次看到這樣的斗牛,太過癮了,有機會還要來看!”
新聞背景
從江縣的神秘斗牛風情
傳說,從江縣斗牛風情起源于三國時期,由于那時諸侯割據稱雄,四處爭霸相互殘殺,劉備請來軍師孔明指點江山平息戰亂。
當時苗王孟獲稱雄于月亮山腹地不愿歸順。孔明七擒孟獲,終于平息月亮山區各路諸侯紛爭的戰火,故將“故格山”改名為“孔明山”,為使月亮山區各族人民安居樂業,建了“孔明斗牛堂”,用牛打架來取代各山寨間、各宗族間、各諸侯間的戰爭,并制定逢亥斗牛盟約。
各寨都養一頭打牛,并冠以“霹靂王”、“飛天王”等稱號來代替各寨封人為王的現象;以安左鐵角代替當時的長矛,右鐵角代表大刀;每頭打牛都配備征戰高腳牌,將打牛的王號寫在牌上,代替兩軍挑戰和免戰牌。
從此,從江月亮山區開始興起以牛斗代替人戰爭,以斗牛為樂的傳統和習俗一直沿襲流傳至今。雙方根據牛的身高和角的寬窄面,議論打斗時間,各族人民和睦相處,逐漸減少了紛爭和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