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孩子 他們更需要幫助"退休老人"支教"
浙江在線訊 這些天,市區77歲的退休工人王秋農又奔波著忙開了,目的是籌措資金踐行承諾。他曾跟貴州黔東南州教育部門說好,3月下旬會再送一批電腦等教學用具過去。而現在,離約定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這樣的急迫老人已經歷多次,但他每次都堅持了下來。與此同時,關于他“支教”貴州貧困山區的故事也漸漸流傳開來。
援邊之行情系貴州
1986年,當時還在紹興彈力絲廠工作的王秋農被紹興市總工會派往貴州省大方縣開展科技扶貧,并擔任紹興組組長。就是這次援邊之行,讓王秋農跟這個遠方結下了不解之緣。
“2007年下半年,貴州省黔東南州有個政協副主席打電話給我,說他正在紹興,想見我一面。”王秋農回憶,“聊天時,他告訴我他們那邊教育非常落后,老師上課至今還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問我能不能弄幾臺舊電腦?”
王秋農馬上想辦法,通過一些熱心公益的單位和個人資助,買來了10臺電腦、45件套學習用具,又去義烏定做了850多套校服,全部捐給了黔東南州國家級貧困縣——丹寨縣羊甲小學。從此,他的助學行動一發而不可收。
“同樣是孩子,他們更需要幫助。”王秋農去過黔東南州多次,真實了解了貧困孩子的生活學習現狀。“有個老師告訴我,他們那里的小學生上下學要走一個半小時的山路。條件較好的學生帶點番薯或者玉米飯,有個別學生中午只能餓肚子。我聽了,眼淚都要流下來。”
因為自己退休工資有限,這么多年來,王秋農的“支教”經費基本是利用自己的關系籌措而來。比如各群眾團體的會員單位,老朋友所在的企業,以及曾經的紹興職工大學學生,等等。空閑時,老人都會找機會“接近”他們,告訴對方自己了解的那個貧寒之地,以及自己的打算。同時說明,捐助是沒有回報的,只有收據和發票。
“成功率幾乎是百分之百,都很支持我的資助行動。每次拿到貴州那邊寄來的收據和感謝信,他們也都很開心。”王秋農說。他的“支教”行動漸漸傳開了,很多人都已熟識王秋農,以至于只要他一出現,別人就會直截了當地主動問:“老王,這次需要多少錢?”
“對貴州師生的資助我只是個組織者,真正應該感謝的是很多伸出援手的愛心企業和個人,是他們的愛促成了我的行動,并激勵我一直做下去。”王秋農感慨道。
“支教”路上被車撞傷
截止到去年底,經王秋農之手共向貴州黔東南州丹寨縣、麻江縣、天柱縣等地多所中小學共捐贈電腦45臺、投影儀2套、學生用具69套。而王秋農為之付出的心血是沒法用數字來說明的。
他清楚地記得,2008年1月,當他將第一批捐贈物品拉到紹興火車站托運時,遭到了拒絕。理由是液晶電腦容易壞,不能托運。王秋農來來回回跑了6趟,把負責托運的裝卸師傅感動了,同意運送,但需要簽一個“損壞自負”的聲明。“我簽了,最后都沒壞。后面幾次去托運都很方便了。”老人回憶。
為了讓這些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王秋農前后幫助3批共45名當地中小學教師前來紹興進修學習。從聯系學校、半夜接站,到講解安全事項,甚至兌換乘車零錢……他都全程關注,親歷親為。
2009年秋季開學時,第二批貴州中小學教師14人來紹興進修學習。9月3日一早,王秋農在去市區一所小學看望進修教師的路上,被一輛電瓶車撞上,造成脊椎骨裂,住院一個月。王秋農通過口述,叫女兒打了一封信,寄給各相關學校,告訴校方自己因意外無法看望進修教師,“請學校多多關照”。
包括資助學生在內,王秋農的善舉一次次感動著前來進修的貴州教師,他們親切地稱呼他為“王爸爸”。
老年人中的公益模范
王秋農擁有很多身份,但最大的一個身份就是“熱心人”。老同事、老朋友都視他為“老年人中的公益模范”。
現為紹興市機械工程學會常務副秘書長、高級工程師的王秋農,早前在多家電廠、紹興大明電器公司、市機床廠上班,曾參與籌建紹興職工大學,參與籌建紹興彈力絲廠并擔任過該廠工會副主席兼廠部技協主任,直至退休。
1995年退休后,閑不住的王秋農籌建或參與籌建了多個群眾團體,如市自動化學會、市老科技工作者協會、市機械工業協會、市汽車工程學會等。參加這些組織的多為退休工人,每年春節時或者有會員生病時,身為“組織者”的王秋農總會前去看望。在平時,則經常組織一些茶話會等聯誼活動,大大豐富了身邊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王秋農通過紅十字會、工會組織向災區捐款3300元……
“俗話說:‘生命不息,戰斗不止。’我套用了一下,就是‘身體尚健,工作不停’,這個工作自然也包括公益事業。”王秋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