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家鄉 有位比雷鋒還大8歲的"活雷鋒"而自豪
近段時間以來,報紙上,網上,辦公室,街頭巷尾,城市鄉村,到處都在傳頌著“好人吳奶”的感人事跡。
我剛進辦公室,來不及坐下,迫不急待地展開了3月16日的《黔東南日報》。第三版,一篇《侗鄉好人吳奶》便進入了我的視線,一口氣讀完,我居然還站著。
激動!讓我的眼圈紅潤。
感嘆!讓我不禁自語:一位本該被服侍的老人,還在關愛著他人;一位本該好好休息的老人,還在做著年青人做的事;一些令眾人頭痛事,她卻主動地承擔起來。
我算了一下,要是雷鋒還健在的話,今年應該是72歲。可她老人家,今年近80歲了,比雷鋒大8歲。一位比雷鋒還大8歲的老奶奶,被譽為:十里八鄉的“義務接生員”,侗寨的“義務調解員”,敬老院的“全職義工”,侗家的“活雷鋒”。
真是平凡中見偉大呀!
你先看:她的事跡點滴
為了讓差不多同齡的老人們吃得好,她往返縣城不下10次,找廚師幫忙搭配菜譜。
為了老人們的健康,她自己掏錢幫人買藥,到醫院陪護。
無論日上三竿、雞叫半夜,只要有人生孩子,她都會立馬放下自己的事情,背上枕邊的衛生箱,以最快的速度奔向產婦家。
大年初四,一位孕婦難產。大雪紛飛,寒風刺骨,她用棉衣裹著頭,坐著吳老三的單車,頂著凜冽北風,摸黑在泥濘的山路上顛簸了一個多小時。
經過幾個小時苦口婆心的說服教育,終于使吳某的媳婦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解開了心結,重新喚起了割不斷的婆媳情,一家人重歸和睦。
你再看:人們對她的評說
“非親非故的,真的難為玉珍大姐了。我身上氣味不好聞,她一點都不嫌棄。”
“玉珍大姐為了讓我們吃好,還特地到縣城找做廚師的熟人幫忙搭配菜譜,往返不下10次,車費都是自己出的。你看,我們個個吃得紅光滿面的。”
“不僅在高增村,附近的小黃、占里、岜扒、銀良、美德等地,她的接生技術都有口皆碑。”
“吳奶接生,不但分文不取,而且看到一些人家有困難,還經常幫助他們。有一個產婦剛生產完,家里卻沒有一粒糧食,老人當即返回家中,把家里的米給產婦送了過去。”
“吳奶善于排解糾紛,村里誰家有個磕磕碰碰的矛盾糾紛,都愿意找她訴說。也許是她見多識廣,說得合情在理;也許是她德高望重,說話有分量,經她三言兩語勸說開導,再大的心結也都解開了。”
“多虧了吳奶來調解,要不,我們家不得安寧啊。”
“吳奶1985年從縣婦幼保健站退休至今,27年來做善事上千件,是遠近聞名的‘活雷鋒’。侗家人親切地稱她為‘好人吳奶’。”
你接著看:她自己怎么說
“我身子硬朗,又是退休醫師,我戶口在高增村,年齡也符合入院要求,鄉里不能剝奪我的權力!”
“我幫別人調解矛盾,只是希望家庭鄰里都能和和氣氣,再苦再累也值得。”
難怪!有這么多媒體關注
3月14日,《貴州日報》以《退休醫師27年做善事上千件 八旬老奶:侗家人稱她“活雷鋒”》為題報道吳奶的事跡后。當天,《貴州都市報》、《貴州商報》、《黔東南日報》等媒體也對吳玉珍老人的事跡進行了報道,人民網、網易、鳳凰網、新民網等多家網站爭相轉載。
難怪!有這么多網民留言
“幫助他人,是因為有一顆善良珍貴的心,發自內心并且不想得到任何回報,這是人性的光芒跟溫暖。”
“平凡的人,高尚的事,吳奶是我們應該敬佩的普通人中的好人,這樣的人越多越好,祝好人一生平安!”
“生活中的活雷鋒太感人!”
“向侗鄉好人吳奶致敬!”
“敬佩!值得我們學習。”
“向吳老學習”
“好人一生平安”
“好人會有好報!”
“周末好,請以下老師和單位學習雷鋒并擴散,謝謝。”
……
可貴!可貴!貴在她堅持,27年如一日地堅持著。可敬!可敬!可敬在平凡中見偉大!
我真心地祝福她老人家:健康平安!(諶鴻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