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秀邛水一禾三穗 三穗社會經濟發展新觀察
“十一五”期間,三穗縣累計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達4億元,縣城區面積擴大到6.8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25.9﹪。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由2005年的400公里增加到2010年的1276公里,公路通村率達100﹪。城鄉路網電網、農田水利和移民搬遷等重點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城鄉環境明顯改善。
“十二五”期間,我們將努力保持城鎮化較快的增長速度,縮小與全省乃至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非農產業初具規模,工業布局相對集中,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城鎮基礎設施水平顯著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努力建設使城鎮職能明確、功能互補、布局合理、規模適度、等級有序,形成以縣城為中心、以集鎮為支撐、以中心村為基礎的城鄉一體化框架。到2015年,全縣城鎮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基本完善,縣城主要街道、沿街建筑、交通設施、廣場綠地、一河兩岸整潔美觀,居住環境優美,服務功能齊全。
第二章 共同發展:從個體走向一體的融合
主持人:三穗縣民族文化資源優勢看似并不明顯,但從縣委、縣政府到村級文化傳承人,都在努力尋找發展文化產業的可能,目前竹編、鴨產業等,都已成為三穗文化產業中的一抹亮色。縣委、縣政府是如何整合多方力量,把思想統一到發展上來的?
袁尚勇:優秀民族文化同樣是生產力。因此,在小城鎮規劃建設過程中,我們十分注重對優秀傳統民族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和開發,把城鎮規劃與民族文化有機結合起來,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鄉鎮。
同時,積極開發文化產業。積極發展民族特色的影視文化,創作廣播影視、攝影精品,形成以精品力作為依托的多元化民族文化產業延伸。以多民族融合文化、紅色旅游文化、宗教文化為突破口,打造楊至成將軍故里紅色文化、融合文化品牌。以集群化、集約化、品牌化為目標,提升民族工藝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商業增加值,把民族工藝品保護、傳承、開發結合起來,系統開發列入名藝名品的民族工藝品,如苗族刺繡、竹編、石雕、土法造紙等。
此外,實施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工程。抓好民族村寨寨頭、吉洞、寨里、興隆、楊家大院等的保護、開發。實施文學藝術創作、演出精品工程,重點組織好具有苗侗等民族特色與時代精神相結合的藝術精品的創作和生產,努力繁榮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加大對全縣民族村寨的保護和民風民俗文化挖掘力度,重點辦好“三穗鴨美食文化節”、寨頭“二月二”等民族節慶活動,用節慶推進旅游,讓旅游豐富節慶內容。
付樂欣:三穗縣積極搶抓黔東南州加快旅游產業發展新機遇,突出文化旅游品牌,加快推進將軍廣場、將軍故居、烈士陵園、靈山風景區及其公園等旅游休閑基礎工程建設,重點抓好高寨新區特色風貌規劃建設,做好穗豐山莊上游沿河一帶至塘沖水庫農業觀光鄉村旅游發展規劃,支持發展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旅游休閑服務業,加快完善旅游服務基礎設施,發展壯大城市休閑產業,力爭到“十二五”期末將三穗基本培育成黔東旅游重要集散地。
基于此,我們著力實施房屋建筑風貌改造。圍繞建設旅游服務城鎮,打造以苗侗特色為主、多元文化融為一體的特色城鎮風貌,將斥資近億元對縣城各主次干道、320國道、310省道公路沿線、G60高速沿線200米可視范圍內的建筑及臺烈寨頭民族村寨建筑分階段進行風貌整治,逐步實現房屋的整體美觀,實現建筑風貌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三穗縣城文昌路、靈山大道沿線、三穗境內G60高速路沿線等200米可視范圍內的建筑,將改容換貌,以苗侗建筑為特點的新一輪小城鎮建設即將展開。
同時,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三穗體育館選址在永靈山腳下,建設總投資726.4萬元。目前,已完成征地、拆遷、地勘、環評、施工圖紙設計和審查、工程投資預審、招標等方面的工作。位于新穗街的縣五金公司大樓、縣農資公司等五棟房屋均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按照文物分類屬現代文物系列,在建造形態上注重簡潔,線條分明,講究對稱。同時,運用色彩的明暗、鮮淡來對視覺進行沖擊,在意態上則使人感到雍容華貴典雅,屬典型的歐式風格建筑,是我們目前發現的、保存較為完整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現代建筑群,具有很高的保護價值。
在此基礎上,將進一步完善景區各項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積極探索和引入市場經營的理念,著力把靈山景區打造成重要的休閑旅游中心。全縣相關部門積極加強與工程建設施工單位的協作配合,高標準建設站房及站前廣場,盡快啟動高鐵站場與縣城和工業園區聯接道路的建設工作,服務南來北往的旅客,拉動縣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