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秀邛水一禾三穗 三穗社會經濟發展新觀察
寨頭·文化視界
距離三穗縣城很近,320國道從寨子中間穿過,高速公路經過寨子旁邊。車從高速路上呼嘯而過,我們在風中看到了寨頭,這個屹立在貴新高速路邊的地名。
遠遠地看一眼,寨頭都是現代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房屋,她似乎已經距離傳統已經很久遠了。
寨頭,這個名字,打開我們對三穗文化的認識,是從一本叫《寨頭苗家風俗錄》的書開始的。
幾年前,著名侗族學者潘年英來到寨頭,攀上寨頭對面的山坡上去拍攝寨頭全景,透過鏡頭,他看到寨頭已經是一片青磚的樓房了,而不再是古老的木樓。
他知道,歷史的塵埃已經遠去,而新的時間開始了。
為什么去三穗寨頭?去那樣一個已經“現代化”了的地方?來到的這個苗族村寨,僅從外表看,潘年英感覺寨子幾乎沒有什么吸引眼球之處,滿目雜亂而無序新修的水泥磚房,差不多已經全面漢化的服飾,甚至語言,也一樣地遠離了傳統。
這樣一個已經不再“原生態”了的地方,對強調到“遠離自我”的異文化中去索解知識,從所謂的文化“他宥”中求得自我的文化反思或觀照的學者來說,是一個無法被選擇作為田野的區域。
而這位人類學者,企圖在這里發現一個現代化語境里的村落內部深層敘事。
放棄傳統人類學對原住民、原真性的關注,他決定走進這里,去發現苗族人的內心世界。
表面的變遷,是否代表了村落內部文化肌理的變遷?
潘年英最強烈的感受,就是寨頭的歷史和文化,遠比他想象的要深厚而迷人。在民族村寨由傳統向現代的急劇轉型中,其實寨頭是一種常態,代表了更為廣泛的民族村寨的真實狀態,因此更具觀察價值。
潘年英在寨頭的文化變遷的真實生活場景中,一次次舉起鏡頭,感受三穗地域文化的細部。
寨頭的祭橋節,是社區最重要的儀式性活動,作為訪客的他成為寨頭老友邀請的對象,每年都來到這里觀看記錄,完成一次村落的田野敘事。或者就是作為一個寨頭人的朋友,來到這里生活一段時間。
每當行走在村民們舉行盛大儀式的人群之中,一次次仰望神靈,舉起鏡頭的一瞬,潘年英才感覺到自己正在拾掇寨頭一個個關于古老和現代的民族敘事。
節日里,祭祀的族人從四面八方源源涌來。一時間,原本沉寂的山谷變成了一個嘈雜無比的世界。從山上看去,那些身著苗族傳統盛裝的男男女女,簡直是一片色彩的海洋。平時不大容易看到的傳統文化符號,此時似乎突然都紛紛浮出水面,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